贝贝大妈 发表于 2008-12-23 11:32:02

文心若水

  冬至的前一天,接到文友恒邀请相见一聚的电话时,一丝暖意从心底升起。与恒相识虽早,接触并不是太多,相互的了解主要通过彼此的文字。

  来到聚会地点时,恒所邀请的另外五位文友早已到场,一看大家都比我年长且身有官职,却坐在餐桌边等我,当时脸上就感觉发热发红。真没想到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前来赴宴,竟然还是来晚了。

  所幸被邀请的朋友都很真诚也很平和,我不安的心情很快便坦然起来。

  恒比我年长几岁,心中也就把他当作兄长看待。他的文字一直都很真实地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心灵感悟,读来又不失幽默风趣,写作风格轻松明快,我比较喜欢。

  相互寒暄过后,彼此谈起了最近的写作状态,大家感叹较深的是觉得心情浮躁,难以平静,心中的点滴感悟与思绪,有时很难变成热情飞扬的文字,瞬间的灵感无法被点燃。

  的确,当心绪被缤纷多彩的世界所搅乱,被身边的事事非非所困惑时,平静与安宁就会越走越远,书写文字的快乐也就渐变渐淡。

  聊着聊着,我忽然就想起了“文心若水”这几个字。

  曾记得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里这样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知道其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也许还需要做更多的解释。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文为心之声,作文先做人。我想作文实则性情之文,反映做人之本。因此作文者需要“文心若水”。

  古人云:文如其人。这就不难看出,文章是一个人一种感情的宣泄,是一种个人意志的体现,它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是一个人的一种语言的表现形式,是别人了解自己、自己向别人展示自我的一种手段,是实现心与心相互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桥梁。我们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因此一个人的文章决定其自身素质与修养。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做人也是一样,没有经过锤炼的人生,绝对不是精彩的一生。生活的积累和工作的磨练,都是人生的财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

  因此,为文者要有一颗“若水之心”,抛开世俗,远离纷争,心有所思,情有所感,寻找一片静静的心园,让文字从心中流向笔端,让文字先感动自己而后感动别人。(文:梅蕊儿)

884588 发表于 2008-12-23 16:36:56

:victory: 很好的文学,值得推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心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