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都”的守护者
“作为成都亮给世界的一张‘中华美食名片’,得益绿色的成功不仅源自企业自身的努力和过硬的质量,还与近年来成都市质检院食品中心对我们的热情帮扶和严格把关密不可分。”近日,国内方便米饭和肉制品行业龙头企业——四川得益绿色食品集团(以下简称得益绿色)董事长杜诚斌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成都市质检院食品检测中心(以下简称食品中心)便为得益绿色提供从工艺改进到成品质量控制的全程绿色检验服务,3年来共检验260个批次产品全部合格。 正是凭借这260份科学、公正而又权威的质检报告,帮助得益绿色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征服了海外市场的挑剔眼光,先后登陆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瑞典、俄罗斯、马尔代夫和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超过3000万元,成为“成都造”食品昂首走出国门的企业典范。 透过得益绿色的质量腾飞之路,展现的正是成都市质检院食品中心近年来不断提升检测能力、全力护航“美食之都”建设的一个缩影。“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无论是5·12汶川大地震的救灾食品应急检测,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中心始终肩负着食品安全检验卫士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做好食品安全的守卫者,为成都建设亚洲第一个‘美食之都’,让成都老百姓吃上放心食品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成都市质检院院长叶元明表示。 抗震救灾的“英雄团队” 近年来,在成都市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成都市质检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之路。截至2007年,成都市五城区质检所、成都市粮油检测站以及14个区市县质检所全部整合进成都市质检院,使得该院食品中心一跃成为四川省“食品检测航空母舰”,食品综合检测能力位居全省之首。 然而,在短短一年之后,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全国各地紧急运往灾区的无数食品和饮料,成为了考验食品中心全体员工的第一个战场。 兵贵神速。从地震的第二天开始,食品中心便组织多名专家到西南航空港物流快件中心等6处赈灾物资捐助点,对食品、饮料等产品质量进行现场把关。他们既当质检员,又当搬运工,尽管常常忙得连方便面都吃不上,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痛,但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据统计,从2008年5月14日到6月底,食品中心共派出159人次查验饼干、糕点、方便面、饮料、肉制品等415654件,大米、小麦粉3320袋,蔬菜30100余吨,对已过保质期或已变质的食品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处置建议,全力保障了赈灾食品的质量安全。 与此同时,坚守在实验室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则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加快了对救灾物资的抽查速度。他们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第一时间完成了市政府组织的饮用水专项抽查,并实时对重灾区水源进行监控,保证受灾民众的饮水安全。同时主动承担省内汶川、绵阳、广元等地震灾区的饮用水及赈灾物资的检测。为了能快速、准确地为赈灾物资出具检验报告,工作人员充分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苦干精神,许多急用的救灾物资样品在极限检测时间内完成了检验工作。为了帮助受灾企业恢复正常生产,主动减免受灾企业食品检测费60余万元。 他们还先后组织员工向成都市红十字会、都江堰市质监局、彭州市新兴镇石梯村、四川省“特困基金会”等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2008年的端午节,食品中心专门采购了价值5000多元的食品到都江堰灾区慰问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与他们在废墟上共度端午……“大灾面前,他们无愧于时代的重托,更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这是社会各界对食品中心的高度评价。 民生工程的坚强后盾 “食在中国,味在成都”。作为川菜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成都已逐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美食中心之一。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成都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称号。“只有打造出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运转快、级别高的食品安全检验队伍,才能更及时、有效地服务于成都市打造‘美食之都’的宏伟蓝图。”叶元明表示。 为此,食品中心领导班子带领全体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把握市场脉搏、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检验流程,完善检测设备,缩短检验周期,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将常规委托检验周期从15个工作日逐步缩短到5至10个工作日,将发证检验周期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减少到现在的5至7个工作日,赢得了得益绿色等大型食品企业的一致好评。 为了给“成都造”食品企业搭建方便、快捷的“绿色服务通道”,成都市质检院还以食品中心为技术依托,通过“渠道下沉”、“关口前移”的创新服务模式,分别在成都周边14个区(市)县加大食品检测相关业务的延伸和拓展力度,如就近提供检测技术服务、指导企业申报QS生产许可证、完成各级部门下达的专项监督抽查任务等。同时,他们还根据不同区(市)县的食品产业规划和布局,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实验室,如在新都设有食品检验室,郫县设有调味品检验室,崇州和邛崃设有酒类产品常规理化检验室等,方便企业在辖区内能够就近送检,省去了企业“来回跑路”的繁琐程序,极大地缩短了检验周期。 确保食品安全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食品中心在检测调味品中苏丹红、啤酒中甲醛、奶制品中三聚氰胺以及2010年成都“谷丰香油”事件、2011年涉红产品非法添加物等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中,始终坚持“科学、公正,为客户提供满意服务”的质量方针,高效出色地完成了国家、省、市质监局及工商部门下达的各项监督抽查任务。在成都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监督检验中跟踪国内外食品出口产品检测动向,食品整治办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等信息增加了风险监测项目,为政府加强食品监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食品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与此同时,食品中心还凭借强大的检测能力,获得了商务部对国家储备肉的安全评价检测任务;接受四川省卫生系统的委托,开展卫生部鲜榨果汁中展青霉素、酱油中3-氯-1,2-丙二醇、香辛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安全风险监测任务……一份份沉甸甸的质检报告,不仅为老百姓的“餐桌安全”构筑起了一道突不破的防线,更为成都“美食之都”建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 西部一流的检测高地 “食品中心要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树立‘科研立院、服务强院、人才兴院’的战略意识,以一流的科技检测能力和强大的安全保障手段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保驾护航。”作为成都市质检院的领路人,叶元明早就为食品中心指明了发展方向。 目前,食品中心设有食品分析仪器检测实验室、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含百级、千级净化实验室和超P2级生物安全室)、食品常规分析检测实验室,现有分析设备390台(套),设备原值2700万余元。其中包括国外进口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氨基酸分析仪、网络化气相/质谱联用仪、液相串联质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离子色谱仪、全自动菌落成像分析系统、荧光定量PCR仪、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系统、杜马斯定氮仪等一大批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大型高端精密检验设备。同时,食品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认可项目达1224项,省级资质认证产品1739个,参数1697个,检测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前列。 作为技术机构,该中心还充分认识到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该中心拥有食品检测技术人员61人,其中博士生3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5人,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占57%,技术人员中不乏业务能力精湛、技术经验丰富、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型人才。在食品营养物质、非法添加物、药物残留、微生物及食品包装材料等方面具备较强的检测能力。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该院设立的饲料专业工作组,具体工作都由食品中心负责开展。今年8月成都市质检院被列入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风险监测承检机构,今年2月通过了四川省质监局组织的食品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志着该院食品检测、风险监测技术能力得到了充分肯定。 在立足基础性科研课题的同时,食品中心技术人员抓住那些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实用性的重大科技课题,在全院掀起了科技创新的热潮:到目前为止,食品中心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动态多谱分析仪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子项目《动态多谱分析仪在白酒产品鉴别检测中的应用》,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制定5项、地方标准制定两项;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食品灭菌及保鲜的辐射实用技术及其标识》获201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并较好地完成了成都市食安委“2011年大米风险监测研究”、“2011年植物油、火锅油风险监测研究”、“2011年乳制品风险监测研究”等工作,承担了今年的风险监测研究项目:大米中镉、乳制品中β-内酰胺、奶牛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生鲜猪肉中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4个项目的风险监测研究……创新的力量,成为食品中心不断攀登西部检测高地的强大“推进器”。 近年来,锐意进取的食品中心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赏。从2005年至今,食品中心已经连续4次被评为成都市质检院先进集体;40多人次先后被评为年度优秀个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四川省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先进个人等。2010年4月,食品中心作为成都市质监系统的代表,被成都市委、市政府授予“成都市模范集体(班组)”荣誉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肩负着食品安全守卫者的重任和使命,成都市质检院食品中心正阔步迈向新的征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