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守寂寞 发表于 2014-9-15 10:02:26

提高警惕 抵御骗子“心理攻势”

                                                                   提高警惕 抵御骗子“心理攻势”
                                          应对骗局的最佳办法就是不予理睬或电话核实




  http://daily.cnnb.com.cn/dnsb/images/2014-09/15/A14/dnsb20140915a14b001.jpg

  “您的信用卡已在××刷卡消费17000元,已授权通过,如有疑问请拨打查询电话。”这样一则“刷卡消费”的诈骗短信总会有人“着了道”。一旦你回拨电话,对方会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你有人可能窃取了你的账户或冒充公安机关、法院等名,以账户涉嫌洗钱,随后以转移到“安全账户”为由,把你的存款“忽悠”到骗子的兜里。此外,中奖短信、退税补贴……行骗招数不断翻新,上当的人也是一个接一个。为什么骗子的伎俩可以屡屡奏效呢?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心理原因呢?
  被骗者的心理弱点
  仔细分析以上短信骗局,会发现骗子首先是瞄准了你对于存款的关注。如此巨大数额的存款莫名其妙被人“消费”,谁都难免大吃一惊。善财难舍,慌乱之际难免不去打个电话问问,却不知已经迈出了靠近“钓钩”的第一步。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些最关心的问题,事无关心,关心则乱,抓住这一点最容易让人因着急失去理智。比如爱财,这是许多人的心理特点,上述短信骗局就是利用了对自己钱财的关切,而中奖之类的骗术则是抓住了想发横财的心理。说亲属在外患病急需钱财,是利用了对亲人的关切,老人们最容易上这一类的当。还有一些人好奇心特别强,听了骗子的话,可能自己也并不相信,但就是特别想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从而给了骗子机会。
  五大心态易被忽悠
  贪婪。这是许多受骗者共同的心理特征,许多骗子会抛出一些小利益作诱饵,如果爱贪些小便宜,希望不劳而获,梦想一夜暴富,就有可能受骗。
  侥幸。已经觉出情况可疑,平时的经验也觉得可能会上当受骗,但总有一些人觉得这种事不会“摊”到自己身上,有一种“万一是真的呢”想法,轻易尝试从而上当。
  轻信。善良并不是错,但要学会保护自己。轻信他人是许多老年人、孩子易受骗的原因,他们往往警惕性比较差。对于骗子的伪装,不能冷静理智地做出分析,往往信以为真。
  犹豫。有些人平时做事往往优柔寡断,别人这么一说就觉得这样有理,那么一说又觉得那样也对,这种情况最容易被骗子利用。
  从众。很多人都有一种“从众”心态,独自一人处于某种环境中,可能会警惕性很高,不易上当。但如果还有其他人一起,就会觉得比较安全,别人怎么做,自己也会跟着怎么做。很多骗局中都会有“托儿”,他们的作用就是要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诱你受骗。
  ■延伸阅读
  心理学家把脉通讯(网络)诈骗
  “熟人”聊天透露个人信息
  “刘大伯,你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
  “哦,谢谢!你是陈大夫吧……”
  像这样的电话聊天,在通讯诈骗中很常见,最典型的莫过于“猜猜我是谁?”在心理学上,这叫开放式聊天,骗子的问题都很宽泛,故意在关键之处留下很多空白,让你猜测性地去“填空”,其目的在于通过“套话”获取你的个人信息。应对骗子这种手法,建议在聊天中故意张冠李戴式地反问,比如你故意说错某个亲人的姓名或工作地点,然后很随意地问骗子,这样的问题只要两三个,对方必定露出马脚。
  怕犯错误急于证明清白
  冒充公检法单位进行诈骗很常见,这类骗子利用的是人们急于证明自己清白的心理,当你努力表白解释时,却给了骗子机会。在辩解过程中对骗子透露的个人信息就越多,就越容易被利用。专家建议,面对这类诈骗,心理上要“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相信自己,心地坦荡,直接挂掉电话,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被骗。同时,从办案程序上说,一个人真犯罪了,“公检法”是不可能电话通知你或者通过电话进行办案的。
  相信“朋友”放松了警惕
  QQ盗号诈骗、朋友圈盗号诈骗等手法,是骗子掌控网友的QQ号或微信号,从而了解网友与各个好友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出有诈骗价值的对象实施犯罪。一旦发现哪天有机可乘,就把网友QQ或朋友圈中真正的好友悄悄删掉,由骗子假冒出现,再编造各种借口,向网友借钱。现实生活中,无论朋友跟你多熟悉,或者亲友与你多亲近,遇到通过QQ、朋友圈等方式向你借钱或让你转账的,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别忘了一定要直接打个电话去核实。
  贪便宜又好奇被牵鼻子
  通讯诈骗中的中奖诈骗、各种补贴或退税诈骗,实际上是利用了贪便宜又好奇的心理。很多人听说中奖了,或者新政出台不久,能拿到所谓补贴或退税,会半信半疑,在好奇心的怂恿下去追问。骗子根据编好的说辞,让你从“半信半疑”变成“深信不疑”,结果可想而知的。其实,天上真的掉“馅饼”的话,或许地上的“陷阱”早已挖好。因此,接到中奖、退税或领补贴等电话或网络信息时,还是不予理睬为好,切莫轻信。
  总之,骗子的花招让人防不胜防,防止受骗,还应从加固自己的心理防线入手。遇事要保持冷静,碰到什么紧急情况,不要头脑一热就慌了手脚,给骗子可乘之机。其实,许多骗局都是一层窗户纸,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来源:东南商报沈欣 张莉/整理 沈欣/绘

司马长风 发表于 2014-11-19 19:47:36

{:6_286:}

LJ1115 发表于 2014-11-20 08:49:40

代房屋二次抵押7 发表于 2014-12-6 16:57:46

路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提高警惕 抵御骗子“心理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