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新韵相辉映
冬日,暖阳,行走在铺满石子路的茶院乡许家山村道上,老人们三五成群坐在向阳的地方,眯着眼睛,聊着子女的发展,说着一年的收成,亦或是回忆着年轻时候的点滴故事。这里没有鸡犬相闻,可能是见惯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异乡人,村里的狗也都安安静静地趴着,以最舒服的姿势,享受着冬日的温暖。 走进村里,空气中弥漫着阳光暖暖的味道,和风吹拂着枯黄树叶,一切都是静谧而又自然。深吸一口气,甘醇的酒香,直扑鼻尖,谁家在做番薯烧?循着香,我们一路走去。村民叶银亦,穿着一件薄线衫,正忙得不可开交,这酒香就是从他家传出来的。“快来,快来,你们到里面去尝尝,新出的番薯烧。”热情的叶银亦忙着招呼。满满两大缸糟好的番薯,放在前廊,很是壮观。这酒自家能喝得完?面对记者的疑问,叶银亦笑着说:“今年的番薯烧有2000多斤,已经被宁波等地方的客人预订走了。”每年,叶银亦都会酿制番薯烧,一般也就200来斤,去年,酿好的番薯烧自家还没喝,就被游客们“一抢而空”了,有的没“抢”到,还留下电话号码,预订今年的番薯烧。“番薯都是自己种的,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只要花点力气就能赚钱,这要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叶银亦笑呵呵的,这脸上的褶子也像开花了般。 相较于叶银亦的忙碌,最近谢蜜娟倒是空下来了。她是村里第一批农家乐经营者,和丈夫已经在村里开了七、八年的饭馆了。“现在除了周末,平时都空的。最忙啊,要数‘五一’和‘十一’,那个时候每天都有二三十桌客人,家里都摆不下了。”说起农家乐,谢蜜娟打开了话匣子。以前,为了生存谢蜜娟和丈夫到城里四处打工,但是一年下来也攒不下几个钱。“回来开了饭馆,客人吃的瓜果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喝的酒也是自己做的番薯烧,一年下来有个十几万收入,比打工强多了。”爽朗的谢蜜娟毫无保留地说。 闻着甘醇的酒香,听着淳朴的故事,这一刻突然想起“岁月静好”这个词儿。在时光深处,寻一片幽静之地,和我们所爱的人细数柴米油盐的幸福,回忆着曾经经历过的风雨,颔首眼下触摸得到的幸福,许家山,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受温情的地方。 “过来看看,这块地就是我们马上要动工开建的新村。”村党支部书记叶全奖的话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眼前,“现在政策处理工作已经完成了,就等审批手续下来就可以动工了,到时候我们村又会大变样了。”叶全奖说,以前村里住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陆续回来了,村里老屋都不够住了呢。“规划建造新村已经想了好久,现在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未来的新村就在眼前了。”叶全奖说,村里旅游开发后,开建新村势在必行啊。 一边是古村落保护,一边又要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这根杠杆怎么摆?“我们是在保护古村落的前提下,去开发旅游,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起来。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分管城建工作的副乡长童兴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许家山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去年还被评为国家级3A旅游景区。“接下来,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提升,引进配套项目,让古村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童兴国说。 这个周日“奔跑吧,文峰”趣味运动会将在小村举行,村里这两天正在为迎接活动做准备。“年轻人带来的活动很多,像骑山地车、跑步、写生、摄影,也让我们村里人开了眼,他们的活力也感染着我们。”叶全奖说。 石屋、古道、老人,曾经是最容易被人遗忘的对象,而今,正在一次次商品经济的撞击中,在一双双来自四面八方异乡人的眼眸中,找到了新的定位。古村,今天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新的精彩。 (来源:今日宁海 记者潘旭婷) (来源:今日宁海 记者潘旭婷) {:6_287:} {:6_287:} 再路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