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谈身后事?别怕,立份遗嘱来点破传统禁忌
如果让你坐下来,说说你死后的事情,你愿意吗?在中国,人们对死亡话题的忌讳和回避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几乎成为一种本能:小时候若是不小心漏嘴说出一个“死”字来,长辈们都会慌忙“呸呸”几声,生怕沾上“晦气”。更别提“遗产”、“遗嘱”这些既“敏感”又“不吉利”的话题了。“生前忌言身后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随着2013年中华遗嘱库的设立,以及各个分库的启动,遗嘱登记服务受到了不少老年人的“热情追捧”。
今年8月江苏首家遗嘱库启动之际就有300多位老人争相预约,现场不少老人并不讳言遗嘱,反而觉得立下遗嘱是了却自己的一桩心事。而那份珍藏的遗嘱,将来也会成为促进家庭和谐幸福的“润滑剂”。
立遗嘱何以成为“新风尚”?怎样才能立个合法有效的遗嘱以安顿身后事呢?
一份有效遗嘱是如何诞生的呢?
虽然对于遗嘱登记有兴趣、有需求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对如何立定一份在法律意义上有效的遗嘱还并不清楚。
2016年最新调研结果:北京、上海、深圳法院调研数据显示,超过60%的遗嘱被法院认定为无效或部分无效。
一份“有效遗嘱”的流程
老人要先填写一张预约卡,工作人员会将其相关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并与其约好时间来咨询、登记。
工作人员会根据老人的意愿,从22套遗嘱范本中找到相近的一个,打印出来后由老人在遗嘱专业纸上自己抄写,“这种纸张是防汗液侵蚀、虫咬的,能够长期保存。”
之后,为了增加法律效力,老人可以自愿进行精神评估。
而后,工作人员会为老人办理遗嘱登记,全程录音录像。办理完毕后,老人可以选择自己保管遗嘱,也可以留在遗嘱库进行保管。
如果老人需要修改遗嘱,可在原有的遗嘱后面进行修改,而最终生效的则是最后一次修改的遗嘱版本。
“我们会发一张遗嘱领取单,一旦老人去世后,将凭借遗嘱领取单来领取”,中华遗嘱库管委会副主任蔡盛表示,为防止有人冒领,老人在登记遗嘱的时候会留下领取遗嘱的人员姓名、身份等信息,工作人员会核对无误后才会让领取。
遗嘱“精神评估”不可或缺
为了增强遗嘱的法律效益,大部分遗嘱库还会建议老人附上一份精神评估。可别生气,在财产继承纠纷中,许多案件争议焦点就是立遗嘱人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是否正常。
虽然很多老年人在订立遗嘱时身体状况良好,但如果当时未进行精神鉴定,一旦在立遗嘱后出现精神方面的问题,很难证明到底是立遗嘱时就有病,还是之后生的病。这样就会导致遗嘱的法律效力得不到认可。
为了让自己的“生命留言”最终得到法律的承认,大家还是不要忘了开一份证明自己订立遗嘱时精神状况良好的证明。
自书遗嘱好多都被认定为“无效”
从今年7月起,北京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可以到市民政局主管的北京爱传承为老服务中心享受免费到店自书遗嘱订立服务。可很多老人“自订”的遗嘱却被认为无效。这是为什么呢?
十种情况无法订立自书遗嘱
1.文盲,不识字
2.患有帕金森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3.患有脑中风
4.盲人和聋哑人
5.反应迟钝以至于无法正常交流
6.不具备书写能力
7.高度近视(白内障严重),影响基本书写能力
8.手抖严重或者四肢疾病,导致无法签字
9.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精神病患者、智障等精神状况不正常的),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性质的人
10.无个人合法财产的,包括财产登记、存款在他人名下
北京爱传承为老服务中心特聘法律顾问乔威律师说,老人必须在身体和精神都正常健康的情况下才可以订立遗嘱。很多老人立遗嘱时容易忽略这一点,没有准备充足的证据,比如心理健康评估报告,致使百年后执行遗嘱时被质疑立遗嘱时是否神志清晰。
九成以上遗嘱涉及房产分配
那么,人们想起身后事,最牵挂的是什么呢?
在设有遗嘱库的四川、江苏、北京等地,九成以上的遗嘱都提到了房产分配。房子拆迁、一套房子怎么分给多个子女等等,是遗嘱库现场老人之间议论最多的话题。
据中华遗嘱库管委会副主任蔡盛介绍,根据江苏遗嘱库前期来预约的300多人的情况,95%以上的老人立遗嘱是为了分配自己的房产。而这些老人中,60%以上都存在多子女的情况,且大部分年纪都在60岁到75岁之间,其中年纪最大的已90岁。
为什么房产分配会占据遗嘱的大半江山呢?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分析,这可能与房产在家庭财富中所占的巨大分量密不可分,而房产分配常常是导致家庭矛盾的根本。
不过,老人们在安排好财产的同时,也不忘留给子女们一些温情的寄语——“敦睦共处、厚德传家”、“不要忘了有家人的陪伴”……这一两句简短的话语,让遗嘱透出亲情的温度。
中华遗嘱库有一个推广名,叫做“幸福留言”,意味着即使有一天你不在了,你的遗嘱也能让家人活得更好,能让他们感受到爱。这其实也很好的道出了老人们订立遗嘱的初心。这场关乎生死的观念革命对他们而言也许不过是一颗拳拳父母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