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用心比用脑更有用
陪伴孩子成长,用心比用脑更有用。因为用心意味着我们能够回归自己内在的真实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意味着我们与孩子是站在同一战线,直接感受孩子的感受;而用脑更多的是用理智去面对孩子,我们只是用“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种理智去要求孩子要怎么做,至于孩子的内心所想并非我们重点想要考虑的最终导致孩子的感性与我们家长理智的冲突。“用心” 更偏向于情感方面,是家长用其心灵,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为什么说这些话、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聆听才是用“心”听。用心是用父母的心去感受孩子的感觉,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你先要去体会和感觉,而不是先想这件事是不是正确和错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先认同孩子的情绪,而后你想对孩子说的,孩子才有可能听进去,否则真是对牛弹琴的。
“用脑” 更偏向于理智方面,是家长用其思想,站在正确和错误的逻辑角度,去体会孩子为什么说这些话、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聆听就是用“脑”听。人类的大脑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在教育孩子中,如果我们经常使用脑来处理各种信息,则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你首先是先进行思维判断,分析这件事情的对错,完全无视对方的感受和原因。
可能有的家长会疑惑,养育孩子需要的是智慧,如果我们不用脑怎么可能有的家长会疑惑,养育孩子需要的是智慧,如果我们不用脑怎么能行呢,又怎么能够教好自己的孩子呢?这也不难,如果你能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别那么按照成人的行为规范要求孩子,别一上来就想孩子是做的对还是做的错,特别是成人道德的判断。有时候,孩子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正确和错误之分,也没有什么道德概念,对孩子而言都是学习。这也要求我们家长,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孩子自然会做的比你期望的还好。
其实,陪伴孩子成长,用心与用脑并不冲突,只是,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如果我们能够用心而不是用脑去对待的话,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很多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时,都是一脸的惆怅,为无法走近自己孩子的生活。可是,为什么作为孩子的父母,理应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呢,不但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还经常因为各种理念的不同而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我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面对孩子时,我们习惯于用脑去指导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没有做到用心去感受他们。
另外,用心和用脑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即有差别,但又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如果只知道“用心”而不知道“用脑”,这样的家长就比较没有原则和界线,反之则会过分教条,简单粗暴,难以维护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所以我们做父母,既要认同情绪,又要坚守原则。如果你能够在生活中坚持这样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很快就会懂得,我的父母接纳我、认同我,同时我也要遵守规则和界线。
比如在面对孩子先做作业还是先玩一玩这件事。如果从理智的角度考虑,我们都觉得老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孩子上学后必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放学先做作业这个习惯,所以我们就不会去考虑孩子在放学后的内在心理状态。而如果我们是用心去对待,那么我们就会考虑到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了一天,他的身体和心理都已经很累了,放学后回到温暖的家,他想要先休息一会,玩一玩,放松一下,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让孩子放松,那么他就不能完成作业。虽然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责任其实都很明确,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感受他们,满足他们内心小小的欲望。很多时候,孩子的拖拉、不愿意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因为内在的感受没有得到满足。
再比如,关于孩子调皮、玩性重的问题。如果我们是用理智去对待孩子,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去理解,为什么其他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孩子却无法做到。或者说,即便我们能够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但是面对着孩子的调皮,我们却无法去感受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的调皮并不是他自己所能控制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想成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可是因为自身特质(每个人的内在基因不同),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在他们的体内有一股带动他们向前冲的潜力,很多时候他们是不由自主地去做一些不讨巧的事情。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用脑去看待这些调皮的孩子,那么面对他们犯事时,我们更多地会去指责他们,批评他们。而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感受他们的话,我们就能够给予这些调皮孩子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还有,面对上课是否积极举手的问题。如果我们站在理智的角度,我们都知道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不但可以引起老师更多的关注,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认真听课,那么我们就会一遍遍地对孩子说,上课时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而对于孩子上课举手不积极,有时还会批评几句,最终不但没有解决孩子举手发言的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厌烦。如果我们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孩子是否积极举手发言的问题,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因而面对同样一件事,有不同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只要孩子认真学习了,我们又何必强求孩子上课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呢。
:D:D http://bbs.nhzj.com/static/image/smiley/houzi/em103.gi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