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xs 发表于 2017-9-12 17:17:33

为什么愈来愈多人喜欢“吃瓜”?

上个月发生了三件类似的事。
第一件:女孩拒绝男同学示爱,被对方从19楼扔下身亡。
女孩死亡后,很多人评价:
“你不放荡,人家怎么会找你。”
“肯定是绿茶婊,到处撩男人。”
第二件:还没等到审判嫌犯,章莹颖及家人就被网友审判了。
这两天,因为捐款时间,
留学生章莹颖又火了,很多人评价:
“你要穿得正经,人家会找上你吗?”
“章莹颖小姨在美国代购奶粉。”
“全家人想蹭美国绿卡,死了活该。”
第三件:九寨沟地震,吴京被逼捐1亿。
九寨沟地震后,吴京捐款100万。
但很多网友觉得他捐得太少了:
“赚这么多,捐这么点,太自私了。”
“还说爱国,就凭这一点就不爱国。”
在中国,吃瓜群众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就拿起放大镜盯住当事人,寻找人家生活及行为的瑕疵,从而把对真相的追究转变为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
在中国,几乎所有热点事件,
最后都会演变成为道德之争。
02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
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搞道德审判呢?
我先来讲一个心理学上的“道德执照效应”。
这个效应是心理学家莫林和米勒提出的。
莫林和米勒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让两组学生分别接受两个命题。
第一组学生接受的命题是:大多数女人都不聪明,更适合在家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学生立马提出抗议:“这是性别歧视。”
第二组学生接受的命题是: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更适合在家看孩子。
接受命题的学生态度都比较缓和。
接下来,莫林和米勒让这两组人去当招聘考官——判断应聘者是否适合某高层职位。
这几份工作所处行业一直是男性主导的,
比如建筑业和金融业。
实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刚刚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第一组学生,
反而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些职务。
而刚刚态度缓和的第二组学生,
对男女应聘者反而做到了公平公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莫林和米勒说:“那些明确反对过性别歧视的学生,便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人了,所以便获得了一种道德许可——做什么都不带性别歧视,于是便为所欲为的任性发挥。”
这就是著名的“道德执照效应”: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做了好事之后,
他就会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
仿佛取得了一种“道德许可证”:
我便可以心安理得的评价别人。
03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瓜?
因为吃瓜常常可以获得道德优越感。
一个人做了一点好事之后,
他就取得了“道德许可执照”——我可以心安理得的评价别人,从而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
“我收入这么低,都捐了100元,
吴京你赚了十几亿,为什么捐这么少?
赚这么多,捐这么点,太自私了。
还说爱国,就凭这一点就不爱国。”
当我们说出这一番话后,
就获得了一种无形的道德优越感:
“我是不自私的”,“我是很爱国的”。
“我不是绿茶”,“我人品很端正”。
这种“道德执照效应”还有一个极其诡异的特征——那就是即便我没有做好事,仅仅是意淫一下,大脑也会真的认为自己做了,从而产生道德许可。
很多一分钱没捐的人,
不就是靠着意淫获得了“道德高潮”吗?
“我相信自己的道德比吴京高尚。”
“我若赚了十几亿,肯定捐1亿。”
04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
真的就比那些当事人更高尚吗?
其实未必。
于建嵘教授讲过一件事:
一次,他去邻居家玩,
正好碰到老大爷看病回来,
一进门,老大爷就对医院破口大骂:
“检查个骨质增生就要几百块,医生都是黑心烂肝的狗东西。”
一会,于建嵘和他儿子谈到高考,
老大爷听到了,斩钉截铁地说:
“一定要考医学院,要当医生,工资一分不要都行,单拿红包和提成就几辈子吃不完。”
拾遗君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
我就是想说——当我们站在道德高地批判众生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也是众生的一员。
我们痛恨贪官,又拼命报考公务员。
我们咒骂垄断,又削尖脑袋往垄断行业钻。
我们讥讽不正之风,却一办事就忙着找关系。
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
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
我们憎恨的不是特权,而是自己没有特权。
人都是善恶同体的兽,
我们未见得比人家高尚多少。
05
非常喜欢作家杨奇函的一段话:
“维持我们节俭的,可能是我们的贫穷。
维持我们检点的,可能是我们的丑陋。
维持我们低调的,可能是我们的平庸。
维持我们钻研的,可能是我们的笨拙。
促成我们义无反顾的,可能是我们的走投无路。
激发我们看淡一切的,可能是我们的一无所有。
我们心无旁骛,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从容。
我们刚正不阿,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资格被诱惑。”
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行之所以合乎道德规范,
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道德情操高人一等,
而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短板变成了高尚。
正如杨奇函所说:我们未必是人好,我们只是没有机会去放荡!
06
意识到“我们未必比人家更高尚”后,
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当一名吃瓜群众呢?
著名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
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无知之幕。
无知之幕,就是当人类呈现无知状态时,看待问题时才能不附带任何偏见,才能公平公正地去对待其他人事物。
这句话,有点不好懂。
学者刘瑜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

所谓“无知之幕”,
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的情形。
一个站在“无知之幕”后面的人,
既可能是比尔·盖茨,也可能是非洲饥民。
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杀光富人瓜分他的财产,
万一“无知之幕”拉开,
你发现自己是比尔·盖茨,
恐怕就会脑壳撞墙、吐血身亡。
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Windows系统卖5000美元一套,
万一“无知之幕”拉开,
你发现自己是非洲饥民,
估计也会捶胸顿足、痛哭流涕。

当我们把自己放在“无知之幕”后面之后,
我们对正义和道德便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和了解,
从而作出更加理性的评判和制定更加合理的规则。
07
所以,当一名正确的吃瓜群众其实很简单,
当我们目睹一件事情发生后,
一定要学会“且慢下手”:
1、不要轻易妄下结论
2、不要轻易急于站队
3、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4、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
5、不要轻易说什么感同身受
因为我们并没有对他们的经历进行还原,
我们并不知道人家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什么。
且慢下手与且慢下口之后,
我们再暂时忘掉自己的身份,
把自己放在“无知之幕”后面,
让自己成为当事人A、当事人B、当事人C,
去理解当事人的行为、处境与成长经历。
只有真正地理解与了解各种“真相”之后,
我们才有资格作出较为公正的陈述与评判。
遇到事情,拾遗君最喜欢做的,
就是躲在“无知之幕”后面热眼旁观。
并在旁观中渐渐学会了两件事。
一件是:先以衡量别人的标准检视自己。
越检视自己就越懂得闭嘴不去评判他人。
一件是:学会了一丢丢宽容,所以能容不同。
柴静在《看见》中有一句话:
“人怎么才能宽容呢?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
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
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
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站在“无知之幕”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的“有知”。

?

厨师xs 发表于 2017-9-19 18:29:17

居然没有人揭开无知之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愈来愈多人喜欢“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