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古代“判决书公开”范本
图为王家辿村民为纪念张通判所立石碑。
王新刚 摄
丁武军 谭亚辉
清朝道光年间,由于天遇奇旱,长时无雨,造成河南鹤壁一带树木叶焦、庄稼绝收,周边各村水井干枯、水池见底、水源紧张。当时王家辿村西水池内有少量水可供村里人畜饮用及耕种田地所用。该水池内的水是王家辿村人闲时备下的,以备不时之需。逢此大旱之际,是该村唯一的救命水源。
就在此时,有村民发现,邻村东齐村有人趁夜深人静之时,数人结伙来王家辿村水池偷水,随即将发现偷水之事告知了村里的管事王聪。王聪召集村里众人商议应对办法,决定派人夜里看水,结果发现了东齐村偷水人并当场拦下,让偷水人将水倒入王家辿村村民水缸内,并告知其不准再来偷水,否则重罚。
谁知,这非但没有控制偷水事件的发生,反而有人白天也公然来挑水,并扬言“有水大家用,走路不用问”。因强行担水,双方发生了打架事件,致东齐村齐立文受伤。道光元年,东齐村将王家辿村告到彰德府衙。彰德府衙传唤王家辿村的管事到衙应诉,由时任彰德府衙通判(编者注: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张正义审理此案。
接到传唤后,王家辿村的王聪召集村人共议此事。当时王家辿村有个秀才叫王言,此人能言善辩,据传“王家辿有位秀才叫王言,只打官司不拿钱”。众人遂一致推举王言代表王家辿村去彰德府打这场官司。王言不仅事先在家里演示了公堂审案,且拟定好答辩诉词。
张通判升堂审理案件时,王言按辩词答道:“王家辿村水池里的存水是王家辿村村民在雨季老天下雨时,村民冒雨修水道引水入池而储备,以防旱时水荒。这是王家辿村村民‘闲时储水忙时用’的一条村规,多少年一直这样存水。东齐村平时不存水,遇奇旱却来强行抢占王家辿村池中水,还提出‘有水大家用,走路不用问’之谬理,请问大老爷,东齐村为何不能‘闲时储水忙时用’?况常言道‘管人顿饱,管不了常饥’。”张通判听了之后,当堂批评东齐村告状之人:王家辿村人能修水池闲时储水忙时用,你东齐村为何不能,而去抢王家辿村池水,随即对此事进行判决。判词如下:各有各池,各吃各水,南北岭、栢树在社,不许外村来担。意即:双方村内各有水池,原应各用各的水,南北岭、栢树岭为同一乡社,可以用水,不许外村人来担水。
对此判决结果,王家辿村人非常感激。为纪念张通判的明断,王家辿人将其尊为“贵老太爷”,并于道光二十四年,将此事来由及府衙判决等一并刻于石碑上,立于水池之边。这既颂扬了“贵老太爷”的睿智明断,又将判词公之于众,以期日后严格遵守,防止类似争议再次发生。这个典故也是古代著名的“判决书公开”范本,不仅彰显了王家辿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法治意识,也让张通判明断案、解民怨的古代法官形象流芳百世。
来源:浙江法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