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phne 发表于 2020-10-1 10:09:05

关于中秋的10个冷知识


       我们从落地起就和家人一起过中秋,少说也过了二十多个,对于月饼、赏月、后羿嫦娥的传说故事都烂熟于心。
       然而,中秋可是存在了千年的老节日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悄悄留下了许多小秘密,你可能并不知道。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些关于中秋,不为人知的冷知识吧~
       1.雕西瓜,偷菜?古代中秋习俗为何这样
       比起如今的赏月吃饼看晚会,古人实在比我们会玩多了。
       明代时,月饼迎来了它的好伙伴——西瓜。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切块切片,一块月饼配一块西瓜。
       人们要求把西瓜雕成美丽的莲花状,用于中秋夜举行的迎寒和祭月。
       而清代就更有意思了。
       “震惊!清朝女子竟在中秋月圆之夜干出这种事?!”
       她们干嘛了?
       偷菜!
       你没看错,清朝时,女子们会在中秋佳节成群结伙地出门,上演真人版偷菜,比我们在电脑上玩偷菜游戏可刺激多了~
       配合中秋偷菜有一套说辞: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而已婚女子则偷瓜求子。
       2.中秋简史:起源祭月,唐朝始兴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指秋天的第二个月。先秦时代,祭月习俗就已经流行于王公贵族之中。春天祭日、秋天祭月是当时帝王的重要活动。
      而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真正盛行起来,则在宋朝。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记载时人过节盛况:“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于常时,又谓之月夕……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3.中秋的发展壮大和考试有关
      中秋节关于团圆的意义,除了当夜月圆,意象契合以外,还因为古代科考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这意味着,在中秋时节,考生们正与家人两地相隔,自然有强烈的团圆愿望。
      而同时,科考之于古代士子一生万分重要,与今天的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想想如今高三孩子们参加和结束高考时的情状,就能大概带入古代民众对科举高中者的祝福和庆贺。
      每到中秋,对于中秋的庆祝和对于“月中折桂之人”(科举高中者)的庆贺交相辉映,双倍隆重,中秋由此经朝历代,盛行不衰。
      4.月饼成名是明朝的事儿
      史料记载,月饼的鼻祖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国外带回来芝麻(当时叫“胡麻”)。当地人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就叫胡饼。
      发展到宋时已有荷叶、金花、芙蓉等各式花样的月饼,诗人苏东坡还专为月饼写过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虽然月饼的名字逐渐代替了胡饼,但是直到明代,月饼才成为中秋的必备食物。《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有“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5.独食月饼,天打雷劈
      发展到如今,其实民众对吃月饼并不是那么热衷,因为馅儿太厚实了,真的很甜腻。
      那其实是因为——你吃的方式不对!
      按照传统习俗,吃月饼时,要按人切块,每人一小份,因为它是象征全家团圆的中秋圆月的人间分月(饼),“中秋供月以饼,取团圆之象。”所以,必须与家人分享,寓意与家人共团圆。
       对于“月饼要一家人一起吃”这件事,古代人真的很虔诚又执着,就连没有回家来的亲人,家长也要给他分一块,并把属于他的那一份月饼认真保管起来,待他们回来时品尝,才算圆满。
      按这个意义来看,你知道一个人独食月饼代表什么了吗?
      6.精致古代吃法:月饼配热茶
      古人爱吃月饼,且不像我们一样觉得腻,一是因为他们分着小块吃,二是他们是配着热茶,一边聊天一边赏月慢慢吃的。这个办法不仅文雅精致,而且茶的清香正好冲淡月饼的齁甜,很解腻。
      从现代医学上解释,吃月饼配热茶也是极好的选择。月饼富含脂肪,吃时泡一杯热茶边吃边饮,一则可以止渴。二则可去除口中异味,又能助消化。
      7.你吃的五仁月饼是假的!
      虽然如今猎奇的现代人开发了很多奇葩月饼,诸如腐乳月饼、卤肉月饼、韭菜月饼、巧克力香辣牛肉月饼等等,但五仁月饼依然是月饼黑暗月饼第一名!
      红绿丝、肥油渣、冰糖粒……
      是不是看图就很嫌弃了?其实,这是个假五仁月饼。
      国家质检总局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GB/T19855-2015《月饼》标准明确,使用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芝麻仁等5种主要原料加工成馅的月饼才可称为“五仁月饼”。
      也就是说,用红绿丝版五仁并不正宗,真正的五仁月饼,确实有核桃仁、杏仁等五种坚果仁,另配一点点的冰糖,一丢丢猪油或云腿,吃起来香而不腻,还越嚼越香。
      8.古代中秋节不放假
      前面说到,唐朝开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到宋朝人们过节热情高涨,通宵达旦地在街上游玩赏月。那是不是说明他们中秋都放长假呀?
      并没有。
      唐代时朝廷规定,中秋放假三天。但到了南宋时,中秋缩短为一天。而在元明清三朝,包括中秋在内的大部分传统节假日都被取消了。
      9.嫦娥其实是蛤蟆精?
      在中国民间,但凡与蟾蜍扯上关系的俗语大多不是什么好词,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癞蛤蟆趴脚面——不咬人,膈应人”等,月亮却因皎洁高远在人们心中是个美好的存在。
      但这两个天差地别的事物,却被联系在了一起,以“蟾”代“月”在古文中十分常见,蟾月、蟾宫、蟾阙、蟾光等等。
      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还得从嫦娥说起。嫦娥奔月的故事,从误吃灵药到偷吃灵药,与寒浞合谋杀死后羿,有各种版本。
      在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著的《灵宪》中就写到: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意思是:嫦娥飞升月亮后,变成了一只蛤蟆。
      变啥不行,清冷的月下美人为啥是只蛤蟆精?
      原因《灵宪》中也有提及:“月者,阴精,积而成兽,像蛤兔焉。”古人观月过程中,发现了月表变幻的月影很像蛤蟆和兔子,于是就有了月宫中有玉兔、蟾蜍的想象。
      10.今年中秋很罕见
      今天不仅是中秋,也是伟大祖国的生日,国庆佳节,两者重合在一天的概率有多大?
      天文专家表示:中秋节和国庆节同时出现在10月1日这一天,在21世纪仅发生4次,比较罕见。上一次是2001年,而另外两次分别是2031年和2077年。
      祖国昌盛,万家团圆,愿大家亲友欢聚,健康快乐,共赏婵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中秋的10个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