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夫妻双双确诊,快自查!家里有这个的小心了,严重可致死
72岁的翁奶奶因高热、肺炎,在宁波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经过抗感染治疗,翁奶奶的症状逐渐缓解,可她的体温正常后没几天,其老伴也出现了39℃以上的高热,同样有肺炎。这对老夫妻相继中招,竟然与家中飞来的一只小鸟有关。
病因追踪,小鸟成关键
翁奶奶不久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6℃,伴有全身肌肉酸痛、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家附近的医院做肺部CT,提示其右肺下叶炎症,经过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遂被家人送来了宁波市中医院感染(肺病)科接受住院治疗,周晶晶医师收治入院。
入院后,周医师为翁奶奶安排了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一系列病原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她又详细追问了患者病史,得知老人家中大半月前飞来一只小鸟,观其恋恋不走,便收养下来。
老两口先后患上“鹦鹉热”
考虑到翁奶奶的鸟类饲养史,周医师予其非典型病原体抗感染治疗,但翁奶奶的高热依然持续不退,并出现了快速性房颤,以及心衰等多脏器损伤症状。
面对棘手的病情,感染(肺病)科主任洪波组织了科内疑难病例讨论,梳理发病经过后,团队还是将关键点聚焦在了一个细节上:老夫妇收养了一只病恹恹的小鸟,后又买了一只鹦鹉共同饲养,结合老人的肺部CT影像以及详细病史,洪主任首先考虑“鹦鹉热”。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建议患者行气管镜检查,但翁奶奶及家属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体质差等因素,暂时拒绝有创检查。
由于“鹦鹉热”在西医属衣原体感染,团队继续给予老人西药抗感染治疗,同时2天开具一剂中药处方,适时调剂,精准施治。经过4-5天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老人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也得到缓解。
令人没想到的是,翁奶奶的体温正常没过几天,她的老伴林爷爷也出现了发热,体温达到39℃以上,CT检查显示也是肺炎,临床诊断依旧为“鹦鹉热”。
有了翁奶奶的“前车之鉴”,团队对林爷爷的治疗就得心应手,林爷爷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老两口调治半月余后相继出院。
鹦鹉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据介绍,鹦鹉热主要是由革兰阴性菌胞内寄生的鹦鹉热衣原体引起。鹦鹉热衣原体可感染多种鸟类及哺乳动物,在与人群密切接触的鸟类如家鸽、鹦鹉,家禽及野生动物等中有较高的感染率。因本病最初多在玩赏鹦鹉的人群中发现,故名鹦鹉热。后来发现,其实鹦鹉之外的其他多种鸟类如鸭子、火鸡等,均可感染这种疾病而具有传染性,故又称之为“鸟热”。
鹦鹉热传染途径较多,可通过呼吸道以空气或气溶胶形式感染人类,也可通过排泄物感染人类皮肤、黏膜和消化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后免疫短暂且不完全。宠物鸟的饲养主人、兽医、宠物店或从事家禽饲养售卖加工的工作人员都是本病的高危人群。
有什么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5天到14天,最长有45天。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引起肺炎,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呼吸困难,以及头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
相比于一般的细菌引起的肺炎,鹦鹉热常伴有各种各样的肺外表现,例如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精神状态改变)、消化道症状(呕吐、腹痛,肝功能异常),甚至可能并发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医生提醒
预防“鹦鹉热”这种传染病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鸟禽饲养,不随便收养来历不明的鸟禽;观赏、饲养鸟禽时注意防范,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活禽,食用家禽时煮熟煮透。
如果发现鸟禽类出现炸毛、嗜睡、不吃东西、拉稀、呼吸急促等可疑症状,需及时将其隔离并尽快送至兽医处理。
来源:宁波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