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喊“肚子疼”?专家:或是焦虑信号 孩子渴望被倾听
“妈妈,我肚子疼……”临近开学,原本性格开朗的乐乐开始频繁“肚子疼”“头晕”。一提起开学的相关事宜,他更是情绪崩溃,甚至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父母带着乐乐辗转多家医院检查,结果提示乐乐身体各项指标均正常,但乐乐还是频频说自己肚子疼,家人一度陷入困惑与焦虑。
经亲友建议,一家人来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沈芳副主任医师的门诊。一进门,乐乐妈妈就红着眼眶说:“医生,我真的快崩溃了。我天天哄,一点用也没有,我是不是太失败了?”而爸爸认为“孩子太娇气”。
面对乐乐的“查无病因”和父母的焦虑,沈芳通过临床访谈与儿童焦虑量表评估,诊断为“适应性障碍伴焦虑情绪”。充分评估了病情,与家属沟通后,沈芳决定启动“物理治疗+心理干预”联合方案,暂不使用药物,以非药物综合干预为首选。
物理治疗方面,采用经颅磁刺激的辅助调节——这是一种无创、无痛的神经调控技术,针对儿童焦虑相关脑区(如前额叶皮层)进行刺激,帮助改善情绪调节功能。每周5次,在轻松的音乐陪伴下完成。心理干预同步进行,开展“渐进式返校计划”——使用“情绪温度计”“勇气存折”等工具,帮助乐乐识别和表达焦虑;为父母提供家庭心理指导,学习非评判式倾听,避免情绪对立。
无独有偶。9月3日上午,初一男生阳阳出现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余鸽副主任心理治疗师的门诊。妈妈说,阳阳暑期经常熬夜晚起,作息比较紊乱,等到临开学前的那几天,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总是感觉很不舒服。等到正式开学,到校时间比小学约早1个小时,阳阳起床就腹胀明显,吃不下早餐;到了下午则昏昏欲睡,还拉肚子,被妈妈接回了家。第二天一起床,阳阳就说难受,只想待在家里休息。
妈妈怕这样的状态一直延续而耽误学习,就带着阳阳来看诊了。对其进行评估后,余鸽诊断阳阳是“焦虑状态”。
余鸽解释,小升初出现较大的环境变化和学习压力,孩子一下适应不了,大脑的“警报系统”就被激活,即使没有实际危险的情况,身体也会产生真实反应,出现失眠多梦、腹胀腹泻、肌肉紧绷、头晕头痛等一系列症状,这也被称作“躯体化症状”。
“这种典型的焦虑表现,在升学、分班、考试前后高发。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孩子的焦虑是短暂的,通常在开学1-2周,随着节奏的适应、同伴的重聚,情绪就会得到缓解。因此,短期的焦虑状态不代表是心理疾病。”余鸽安慰家长不要过于紧张,并对阳阳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让中医师为他配了医院自制的“养心安神枕”。“先从睡眠干预,孩子睡眠充足了,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养心安神枕’纯中药制成,放在枕边即可,有不错的助眠效果。”
沈芳表示,虽然“开学焦虑≠心理疾病”,但家长也不能忽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发展为适应性障碍或焦虑障碍,并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干预:症状持续超过4周,严重影响上学、社交或家庭生活,出现“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不想活了”等消极表达。
同时,沈芳指出,孩子的焦虑往往是家庭的“晴雨表”,建议家长做到——
首先,先稳住自己。父母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当你焦虑时,孩子会更害怕。建议每次给一点冷静时间,深呼吸,提醒自己:“我可以紧张,但我可以选择不传递焦虑。”
其次,用“我们”代替“你”。避免质问性言语,如:“你怎么又哭了?”改为共情性鼓励,如:“爸爸妈妈也有点紧张,但我们一起试试看,好不好?”共同面对,比单独“纠正”更有力量。
再次,及时求助,不硬扛。若家庭干预无效或孩子情绪持续恶化,请尽早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专科的帮助。
总之,儿童的心理问题,从不是“矫情”或“家事”,每一个“不想上学”的背后,都可能藏着一颗渴望被倾听的心。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没有焦虑,而是当孩子说“我害怕”时,有人愿意蹲下来,认真听一听。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家庭协同,是帮助孩子走出焦虑的关键。
来源:都市快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