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痕 发表于 昨天 09:56

无关义务只因善良 照顾“盲叔”30年她无怨无悔


      清晨5点多,天刚蒙蒙亮,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何信娟家的厨房已经亮起了灯。她将熬得软糯的稀饭盛到碗里,放到餐桌固定的位置。
  听见饭碗放到餐桌上的清脆声响,“盲叔”何永康扶着墙摸到餐桌边。日复一日,经年累月的触摸,墙上齐腰高的位置,早已被他扶出一排浅浅的凹痕。
  这是何信娟照顾何永康的第30个年头。鲜少有人知道,她照顾了大半辈子的“盲叔”,于她并无法定赡养义务。
  几乎每一个听说何信娟照顾“盲叔”30年故事的人都会好奇: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不是“必须做”,而是“不忍心”
  下午3点半,在养正幼儿园(春晖园)工作的何信娟准时下班回家。此时,何永康已早早吃过晚饭,回到房间听收音机。
  等到晚上6点半,当大多数人卸下一天的疲惫,和家人共进晚餐,共叙天伦时,何永康已经上床休息。
  睡得早,何永康醒得也早,每天凌晨4点就会摸索着起床、锻炼身体。
  何永康的规律生活,对何信娟来说,却是不规律生活:每天要早起;午休时要赶回家做午饭;为不影响他休息,她和家人看电视、说话都得压低音量。
  “30年喽,都已经习惯了。”何信娟说。
  何信娟与何永康的缘分,始于父辈的手足情。何永康是何信娟父亲的亲兄弟。
  1940年出生的何永康,幼年时因一场大病导致双目近乎失明,被评定为视力一级残疾,终生未婚。
  年轻时,他在宁波减速机厂的残疾人专属岗位工作,常年住在厂里的宿舍。
  当时,何信娟刚好在附近的一家服装厂上班。午休或下班后,她经常会绕到何永康的宿舍,帮他清洗被褥、整理内务。
  “那时我自己都不太会缝被子,只能摸索着学。”何信娟回忆,最初选择帮衬叔叔,只是觉得“他是父亲的弟弟,我应该搭把手”。
  这种“顺理成章”的想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面临考验:厂里的宿舍拆迁;刚退休,又无儿无女的何永康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彼时的何家,妹妹刚大学毕业,弟弟尚未成家。照顾何永康的担子,自然而然落到大姐何信娟肩上。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看叔叔摸着墙找水杯的样子,不忍心说‘不管’,良心上过意不去。”何信娟说。
  这份选择的背后,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何信娟的丈夫,从恋爱时就知道她有个失明的叔叔。当何信娟提出接叔叔同住时,他没有丝毫犹豫。“30年,要是没他帮衬,我一个人撑不下来。”何信娟坦言。
  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决定,何信娟的选择,只是一个人对“善良”本能的践行。
  “没义务”的付出,藏在“不必要”的小事里
  在何信娟的生活里,照顾何永康从来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把每件“没必要”的小事都做成习惯。
  何永康年近九旬,牙口不好,平时少吃肉,偏爱吃鱼,但因为失明,他无法挑刺。
  为了让叔叔安心吃鱼,何信娟养成了“逐根排查”的习惯:她会把鱼肉拆成小块,一点点挑出细刺,确认没有一根细刺,再把鱼肉端到何永康面前。
  即便如此小心,几年前还是发生过一次鱼刺卡喉的意外。从那以后,何信娟每次挑完鱼刺,都会再轻轻捻一遍鱼肉,确保万无一失。
  为更好地照顾叔叔,何信娟放弃了稳定的服装厂工作,打过零工,后来到离家较近的幼儿园上班。
  她还几乎失去了“个人自由”:不敢出门远行,最近一次出门是去上海接女儿,也只住了一个晚上就匆匆往回赶;不敢生病,偶有感冒发烧,也不会耽误叔叔的一日三餐;家里的夜生活永远是“静音模式”……
  随着年纪增大,何永康的听力逐渐下降,收音机成了他唯一的消遣,音量也越开越大,尤其是每天一大早,难免影响邻居休息。
  每当邻居上门投诉,何信娟总是带着歉意解释:“叔叔眼睛看不见,收音机是他的伴儿,麻烦大家多担待。”
  何永康有时也会跟老同事打电话。每次听到“谁走了”“谁去了养老院”的消息,他的情绪就会变得低落,甚至会无故冲何信娟发脾气。
  若换作旁人,难免觉得委屈。何信娟明白叔叔在担心什么。这时,她从不和叔叔争执,只会坐在他身边,握着他的手说:“我们哪里都不去,咱们就在家住。”
  这句话不是敷衍的安慰,而是她用30年行动的承诺;她明白,对失明的叔叔来说,“家”不是房子,而是她在的地方。
  这些事,没有任何“义务”约束何信娟一定要做,但她却把它们当作自己的责任。比起“30年”,这些事,更能丈量她付出的深度。
  三十年坚守,激起向善的涟漪
  “如果不是你们采访,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这日子啊,就像车轱辘,一天天往前滚……”何信娟说。
  何信娟的女儿是这份善意最好的“传承者”。从出生起,她就跟着父母和何永康一起生活。小时候,她常跟外人说:“这个外公(何永康)是我自己的,外公(何信娟的父亲)是跟人家拼着的。”
  孩童天真烂漫的话语里,透露的是何信娟待何永康如同自己家人一般的事实。
  为了不影响外公听收音机,她写作业时会主动戴上耳机;看到妈妈忙得顾不上吃饭,她会学着煮面条、擦桌子;周末还会牵着外公的手在小区散步,给外公讲路边的花草。
  何信娟通过言传身教,教给女儿的,不仅是“孝顺”,更是“主动去爱”。
  何信娟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日常会成为邻里口中的“榜样”。在她看来,照顾叔叔只是家事,可在旁人眼中,日复一日“非义务”的坚守,更像一颗石子,激起向善的涟漪。
  正如社区居民所说:“何信娟的故事让人明白,原来‘孝’和‘善’可以这样纯粹。”
  采访结束时,何信娟第一时间把椅子放回原位。这个位置,何永康闭着眼睛也能摸到。“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过,习惯了。” 她笑着说,没有豪言壮语,却让人心里一暖。
  何信娟用30年证明:在强调“自我”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主动付出;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纠结中,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多管闲事”。超越“义务”的善,不是负担,而是照亮时代的光!
  来源:宁波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关义务只因善良 照顾“盲叔”30年她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