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陷阱 发表于 7 小时前

改变一个说话方式帮你战胜拖延

      有拖延行为的人就是做事的执行间隙太长,无论是心理还是行动永远在做准备,迟迟无法开始行动。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其实除了心理上的调整,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小妙招:多实践“弱化用词”。
  心理学中有一个“自我对话”的概念,也就是说,人们在行动前常会用语言与自己对话。当自我对话有更多的支持性内容时,我们在面对任务或挑战时就不容易焦虑,任务表现也会更好。比如,把读书描述成“先看两分钟”,把写论文想成“先新建个文档看看”,做PPT时对自己说“先挑个合适的模板”……
  当我们习惯性地使用“我必须”“一定要”等语言时,因为它们的背后是“若非如此就不行”的完美主义,所以本质是在给自己压力,加强自己的“灾难性思维”。
  一份从不同角度理解“弱化用词”的锦囊,一起试试吧。
  把“命令”换成“尝试”:把命令自己的内容替换成尝试的语气,你会发现开始的障碍变少了。比如:将“今天要写完总结”改为“来看看我这段时间都干了点啥”;将“今晚一定要开始运动”改成“先做两下拉伸试试”。
  从“结果导向”改为“过程导向”:尝试不再只关注“完成”这个目标,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过程上,减少对失败的恐惧。比如把“我要写完论文”,改为“我来理理思路”;将“得把这件事解决掉”,改成“让我先了解一下情况”。
  多使用中性词汇:多使用中性词汇,可以弱化我们心里关于好坏的标签,让思维更好地流动。比如,将“我太懒了”,改为“最近状态有点慢”;把“我觉得这不够好”,改成“这件事还有优化余地”。
  把“绝对词”变成“弹性词”: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不那么绝对化的词进行自我对话,比如将“我永远学不会这个”,改为“这部分我暂时还没掌握”;将“我绝对不能出错”,改成“我要尽量避免出错”。
  据央视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改变一个说话方式帮你战胜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