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发放问卷令旁听者评论证据真伪遭质疑
一桩索赔额为40余万元的医疗纠纷案,引出一群特殊的“陪审团”成员。法官现场发放调查问卷,让旁听人员评论病历真伪,然而,问卷统计结果在今天上午的庭审中遭到一方当事人的质疑。此案的原告是吴先生,他因右手受伤到医院治疗,本希望医院进行保守治疗,但在医生劝说下,最终同意开刀手术。由于术后右手未能痊愈,而且患处局部性隆起、疼痛、失去功能。吴先生认为医院存在过失,遂将医院起诉到法院,要求医院退还手术费用,并赔偿自己再次治疗费、伤残费、精神损失费等各项损失共计40余万元。
吴先生认为,手术中进行了两次麻醉,医方存在过失,手术中骨块取出过多导致骨折愈合延迟、钢板断裂。此外,他认为自己的伤情可以保守治疗,不需要手术,医方诊疗行为存在过失,导致他目前右手小指功能障碍,应负全责。
对于院方提供的病历,吴先生认为并不真实,他坚持认为医院伪造病历,多次对病历提出异议。于是,承办法官首次采用公开审判与大众参评、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审案——将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制成调查问卷,合议庭当庭认证,公布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一共有7大类问题,焦点问题有麻醉次数、手术和麻醉时间、手术小结早于入院时间等。开庭之前,法官共向旁听人员发放了40份问卷,这40名旁听人员是法院邀请的第三方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某大学法律专业的在校学生,他们根据庭审对问卷进行填写。
40份问卷全部收回后,经统计,27份认为病历真实,2份认为伪造病历,11份认为说不清楚。合议庭当庭公布了调查结果,并在评议后认定病历真实有效,可以作为鉴定依据。而在今天的庭审中,吴先生针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表示自己是被法院下了个套。
法律界人士认为,这是改革中的一种尝试,非常类似于英美法中的陪审团制度,法官把争议的问题交给旁听人员去处理,将旁听人员认定的事实作为一种证据来处理,是改革中的一种探索。
来源:北京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