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趣] 袁枚断案的启示
袁枚是清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相比作为文学家的他来说,他的政治生涯较少为人所知。事实上,在出仕的近十年内,他勤勉工作,为民造福,在执法断案上更是留下了许多佳话。两人争地,都无地契文据,官司拖了很久没有断结。袁枚看了成堆的案卷,说《左传》所谓“讼久则家破”,当为之了断。于是,将旧的案牍去除,为两户人家制作新的田地证明文书,让其各自开垦。另有一妇女,一天遇大风被阻在邻村,次日回家后,其未婚夫李秀才怀疑有奸情,告至县衙。袁枚说,古代还有风吹女子至60里外的事例,并翻出元代名臣郝经的诗文作证。李秀才阅诗大喜,两人和好如初。
解决讼争不仅是断案,更重要的是断人。司法越贴近百姓,百姓就越相信司法。袁枚在田地诉争中,从“讼久则家破”的人本理念出发,不仅成功地化解了矛盾,而且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如果是局限于案件本身,一头扎进故纸堆,翻卷宗、查证据、找证人,即使做出最公正的判决,恐怕已耗费了太长的时间,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耗不起、拖不起、等不起。
“迟到的公正即不公正”。袁枚每审一案,都经过仔细斟酌,既担心审判时间过久影响了百姓生活,又担心匆忙之间作出错误判决。他担心过多的应酬影响亲民理政,在衙府门上专书一联,“未免应酬常恐亲民时刻少,果然悦服何妨观我国人多”。
袁枚在断“风吹妇女”案后,总督尹继善听后感慨地说,“地方长官一定要用读书人”。一个法官仅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理性的思维、广博的社会知识、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而这些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袁枚在断案中,或旁征博引,或打趣说理,或引经据典,看似无章,率性自如,信手拈来,不拘泥于案牍,轻松解决纠纷,实则体现了高超断案艺术。后来,士人把他的断案故事写成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执法断案既是运用法律的理性实践,更是经验化的艺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工作者,既要进行非专业和专业的长时间学习,又要经历不同岗位的实践锻炼,有了工作经验后,还要经过层层遴选。这不仅说明法律专业知识浩瀚繁杂,更强调了法律人除了专业知识更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
执法断案是解决百姓疑难复杂矛盾问题的科学。因此,执法者就必须深入百姓、了解百姓、研究百姓;同时,要多读书,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既能善谋也能巧断,既顺应民意又定纷止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