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线炙
“ 药线点灸流传于壮族聚居的柳州地区。是用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疏通调节龙路、火路气机,达到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治疗作用。其应用范围达100多种病症,如:感冒、痔疮、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荨麻疹、痛经、软组织损伤、乳腺小叶增生、多发性脂肪瘤、小儿厌食、遗尿等。药线由苎麻搓成线,然后经特定壮药水浸泡加工而成,每根长约"30厘米,分一、二、三号线。一号线直径1毫米,适用于灸治皮肤较厚处的穴位及冬天用;二号线直径0.7毫米,适用于各种病症;3号线直径0.25毫米。适用于灸冶皮肤较薄处(如面部)的穴位及小儿用。点灸常用的穴位有几种:一是壮医特有的经验穴位;二是龙路、火路的某些浅表反应点;三是引用部分中医穴位。
药线点灸疗法的操作:以右拇指、食指挟持药线的一端,并露出线头约1-2厘米,将露出的线端点燃。然后吹灭明火.只留线珠火,将线端珠火对准穴位,迅速点按在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此为一壮。一般一个穴位只灸一壮。操作时必须掌握火候,以线头呈“珠火”时效果最佳,切忌明火点灸。灸后有蚁咬感或灼热感.不要用手抓,以防感染。药线点灸疗效确切,不留疤痕,无环境污染,且费用低廉,因而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很受欢迎。”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经过药液泡制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熄灭明火,直接灸灼患者体表的相关穴位或部位,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富有壮族民族特色的传统外治法 绞面又称绞脸或开面,是流传于中国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修面美容技艺,仅用几根细棉线而非用刀具就可以让人的脸部皮肤容光焕发。这项依靠口口相传的传统绞面技艺如今仅存在于老城深巷,濒临失传。
在南宁市老城区一家菜市附近的壮志路上,一间不起眼的门店里,五六名女师傅在此摆摊绞面美容。两张凳子,一盒面粉,一把眉钳,一团细棉线,便是她们的工具。
顾客与绞面师傅对面而坐,系上围裙,仰头闭眼,脸部被敷上薄薄一层面粉。据绞面师傅介绍,绞面必备的面粉,一般是纯天然的鹅蛋粉,或者是可食用的石膏粉,再好点的是用珍珠粉。
绞面师傅动作利索熟练,先咬住一段棉线的一头,左手扯着另一头,用右手将绳子绕上两圈,形成8字形的活套,右手拇指一开一合,咬着线的口与左手配合右手,一拉一扯、一松一紧间,棉线交叉处在顾客的脸部皮肤上来回轻盈绞动。
约一个小时,顾客脸上深浅不一的汗毛神奇地不见踪影,皮肤显得异常红润光洁。“绞面经济实惠,每次做完脸上很干净。几乎每个月来一次,不来都不舒服。”顾客彭耀华说,今年53岁的她就住在附近,十多年来一直在这家店做绞面美容。
“顾客是男女老少都有,有9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来,也有十几岁的小姑娘,最近时不时也有男人来绞面。”绞面师傅滕芳说,“还有一些外国人。不过每天情况不稳定,有时一天最多有十位顾客,有时一天一个人都没有。”
“和以前相比,做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不愿学做这行了。”滕芳告诉记者,当初和她在一个店面摆摊绞面的妇女有十几个,后来有些人渐渐转行。
虽说随着物价上涨,一次绞面也从过去的三五元涨到八至十元。但是每次绞面至少一个小时,始终还是回报太低,“做了十几年,时间是过去了,钱袋还是瘪的。”滕芳说。由于长期是坐着的,不少绞面师傅都有颈椎、腰椎方面的职业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美容技术的提高,从前非常普遍的绞面默默淡出人们的视线。”广西社科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西民俗学会副会长潘其旭说。
潘其旭建议,壮族古法绞面美容术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应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认识它,好好总结、整理绞面技艺的方法和经验,保护并加以弘扬,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规范和提升,使其融入新兴的美容行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