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先修课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执行副主席张梧华认为,中国本土的大学先修课程体系建立需要5~10年时间。他分析称:“先修课程项目在中国的本土化探索已经开始。第三方机构建立公信力,课程的选择、大纲的制定,大学、高中对课程及考试的认定,都需要一个过程。”
笔者认为,国外的成功经验对我省更快更好地实施先修课程,至少有以下3点启示。
一、需要建立权威科学的考核体系
去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浙江省高校开设先修课程的指导意见》,鼓励浙江省高校(包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与省内全日制普通高中合作开设普通高中先修课程。从指导意见来看,高中生所修学分只是在“升入相应高校后”才可获得认定。首先,试想一下,高中毕业生中有多少人能升入相应的高校?因此,学生修读某高校的先修课程,将来带来的收益会十分有限。第二,目前国内学生和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赢得高考,至于能否在高中阶段获得大学学分,那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没有权威科学的考核体系,各个大学之间不可能形成学分互认的机制,也不会把先修课程纳入新生录取标准。学生和家长也不会认为先修课程对考取大学有什么帮助,从而影响高中开发和完善先修课程的积极性。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解决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深入推广高中先修课程,其关键是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的考核机构和一套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来规范和发展高中先修课程,并且承担课程的考核工作。然后要求省内所有高校都认可该机构组织的课程考核结果,并把课程成绩作为新生录取的主要标准之一,同时在学生入学后授予相应的课程学分,这样可以使先修课程深入人心,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认可。
二、需要制定更加多元的课程体系
美国中学课程体系可以分为3级,最基础一级是基本核心课程,包括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和健康。中间一级是各学校自己开设的选修课程,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有为学生升学准备的一些学科教育,也有为学生进入社会准备的实用生活课程。最高级课程就像先修课程,这类课程在设置上更侧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美国中学的三层课程体系相比,我国中学的课程体系显得过于单一。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规定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包括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等,类似美国的最高级课程(先修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提升学科素养,为升入大学学习打下基础。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把高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与先修课程更好地结合,寻求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平衡,设计出更加多元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需求。其次,要尽量避免中学与大学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的重复,让中学生进入大学后直接修读高级课程,拓宽学科视野,提高探究能力。
三、需要探讨多样化的大学录取标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
美国高校采取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招生制度,多次考试和分类考试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一项关于影响美国高校录取的主要因素调查,“认为该因素相当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大学所占的比例”显示:高中所学课程的学术水准,尤其是在高中是否选修了大学水平的课程(如先修课程)及所获成绩,占90%;SAT或ACT等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占88%;高中各科成绩总评,占88%。
笔者认为,浙江省需要探讨建立多样化的大学录取标准,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基础上,把先修课程修读情况和考试成绩纳入招生录取标准。高校可以根据学生高中会考成绩、先修课程成绩、面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综合成绩,然后择优录取。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不仅能够兼顾高考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方向,在高校与中学之间建立一种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资源有效配置机制和各方利益的均衡表达机制,而且符合国家要求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制度改革方向。只有这样,高中与高校的合作才不会流于形式,其最终会对高中办学理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冲击,进而真正推动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深层次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