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海鲜摊
摩洛哥位于北非,与西班牙隔直布罗陀海峡相望,历史上由柏柏尔人、阿拉伯人和法国人先后统治,地缘关系加上复杂的民族构成,其饮食习惯呈现出本土独特之处和欧洲文化特别是法国文化较深的印记。 作为一个完全不懂法语、英语也就是六级左右水平的人,到摩洛哥这个说阿拉伯语和法语的地方还是略有障碍。最明显的就是,几乎所有的菜单都是用法语写成,所以学习一些最常见的食物名词很有必要,至少可以帮助你吃到想吃的东西。学习了名词之后,就可以品尝摩洛哥的美食了。首先是当地最常见的特色菜——塔津(tagine)和库斯库斯(couscous)。 一般来说塔津有几种固定搭配:蔬菜的(豇豆、土豆、胡萝卜、南瓜等),牛肉或羊肉的(豇豆、土豆、胡萝卜加上大块的牛羊肉,肉一般在下面),鸡肉的(咖喱味的鸡肉块配酸甜的梅子和大杏仁、或洋葱和橄榄)。塔津是一种炖菜,口感软烂,除鸡肉梅子的搭配是酸甜口味,其余味道均与中国菜中的炖菜相仿。制作塔津用到的塔吉锅利用蒸汽循环原理最大限度利用热能,当地人早上将塔吉锅烧热,把食物摆放其中,加盖,晚上回家就可以享用了。 库斯库斯是摩洛哥人的传统主食,一种蒸熟的粗麦粉,上面浇上由圆白菜、西葫芦、土豆、南瓜加各种香料做成的炖菜,一般还会配一碗由西红柿等熬制的汤,用来拌着吃。库斯库斯的炖菜中也加入了多种当地常见的香料,味道独特,颜色艳丽。有的美食书上说,库斯库斯的作法是将盐水洒入小麦粉,搓成小圆球,再过筛得到大小相近的小粒。但据我在卡萨布兰卡的观察,当地人菜市场卖的库斯库斯原料是未磨细的粗粒小麦粉。一般而言,一份库斯库斯或者塔津在当地小馆中的价格在25-50摩洛哥迪拉姆之间,很实惠。 当地传统主食除了库斯库斯,还有法棍和一种圆形硬面包。摩洛哥人烤制法棍和圆面包,喜欢在表面撒上粗麦粉。清晨的麦地那,可以看到很多人腋下夹着法棍,匆匆从食杂店出来。圆面包则全国统一售价——1迪拉姆一个。据说这是政府为了确保穷人能够吃饱,投入了大量的补贴。 在摩洛哥,最不能错过的美食,还是海鲜。 索维拉自古以来就是良港,码头附近有海鲜大排档。每家老板都热情地揪住我们叫卖着:“每人100迪拉姆,每样海鲜都来一点,包括沙拉和饮料!”我们选了一家坐定,用一大铁盘,每样鱼虾都装了一些。一共3个人,最后吃到了整条的金枪鱼、红鲷鱼,大虾和虾爬子各三只,沙丁鱼若干,墨鱼一只,番茄洋葱沙拉两盘,矿泉水一大瓶,一共只花费了300迪拉姆,相当于人民币200多元,超级划算。这种大排档的海鲜作法原汁原味,炭火烧烤后撒上海盐,即上桌,鲜美无比。再想象一下就餐环境吧:距离大西洋不到50米,坐在黎巴嫩杉树下,因为不通电还要点起煤气灯,这番风情,惊艳之至。 吃过了正餐,中国人的习惯是喝点茶,刮刮油,摩洛哥人和我们一样。古时候,中国的茶叶从古莫加多尔港登陆,销往全国各处。传统延续到今天,据说摩洛成了西半球唯一和中国一样,日常喝绿茶的国家。饮茶是摩洛哥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虽也是绿茶,与中国人的喝法却大相径庭。最基本的作法是:热水冲泡绿茶后,将茶叶滤出,杯中放入大量新鲜薄荷叶,将银质茶壶高高举起,茶水冲入玻璃杯中,泛起一层白色泡沫,泡沫越多说明冲茶技术越高。据说薄荷叶要全部没入茶水中,否则会有苦味。喝时再放入大量的糖。茶水兼具绿茶和薄荷清香,甜味突出,还有很多其他的香料可以搭配组合,如玫瑰、丁香、茉莉等等。如此一来,摩洛哥茶的味道也是千变万化。 摩洛哥人的早晨由一杯茶开启。一日清晨,我去一家杂货店采购,恰巧店主一家人正在吃早餐,店主的儿子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喝茶。喝茶时还会端上当地产的一种茶食——一种圈形饼干,香酥可口,有一点椒盐味道,阿拉伯语叫“嘎嘎”。 我想,这种未曾计划的欣喜,便是最难忘的异域风情吧。 (注:1摩洛哥迪拉姆约等于0.6966人民币元)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