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爸爸对他的儿子说:“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你也应该看一下!” 儿子说:“你看了就行了,我觉得我没有必要看。”而且他愣是没有读爸爸给他推荐的那本书。 一个妈妈对女儿说:“今天外面很冷,你要穿厚一点。” 女儿很烦,顶撞妈妈说:“我觉得一点都不冷。”穿着很薄的衣服就出门了。 这两个例子都出现在青春期孩子和家长的互动中。看上去,例子中的这位爸爸和这位妈妈都是出于好意给孩子提出了建议,却遭到了孩子的拒绝。这是为什么呢? 当有一个声音经常跟孩子说“你去做点……吧”、“你应该去做……”等等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烦甚至生气。因为当别人指点他的时候,他内心会想“我一定要别人提醒才能知道如何做”、“我真是糟糕,连这个都不知道”、“我不能为自己做主……”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也渴望自己能自主解决自己的问题,当这些渴望不能被满足的时候,他便会觉得自己很“无能”。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小孩听多了大人的教导,而不能经常自我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会影响到他的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很没有能力。一旦离开了大人,有些孩子会变得不知所措。而有一些自我意识觉醒的青春期的孩子,听到这样的教导的时候,便会在心里嘀咕“我凭什么让你告诉我怎么做?”“你告诉我这么做,我偏不这么做!”“我要为我自己做主!”等等,所以便产生了所谓的“逆反”。结果往往是家长们觉得孩子不听话,孩子们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 所以,如果家里有了青春期的孩子的话,家长们就要注意自己平日里说的话,可以跟孩子分享你自己做了什么,你认为什么东西好,你是如何想问题的,却要谨慎地要求孩子去做你认为有益的事情。 我感觉如果那个爸爸说:“儿子,我读了这本书,感觉对我挺有帮助的,希望你有空也能读一读,我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一个“希望”,一个“应该”,同样是站在爸爸的角度,“应该”有命令的成分,而“希望”则饱含爱在里面。 如果我是那个妈妈,我可能会说:“宝贝,天气预报说今天天气很冷,你要不要穿得厚一些,以免感冒?”一个问句,就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穿不穿厚衣服是她的事情。就算她不穿,今天冻坏了,明天她自己就会穿上厚衣服的。 家长有时候站得远一点,放手让孩子为自己做主、做选择,孩子时不时受点挫折其实也没有关系。毕竟孩子要自己长大,在体验中的成长更能够经得起考验。 作者:刘称莲,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著有畅销书《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女儿李若晨2011年考入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