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市宁海县一市村网格员叶心好在走访时发现,55岁的张姐因失业在家愁眉不展。她立即将这一情况记录下来,回到办公室后,通过查阅全县网格排摸用工需求表,为张姐匹配到多个合适岗位,并协助预约面试。
在叶心好的全程帮助下,张姐成功应聘到本地一家家居企业的车间岗位。“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在家门口稳定上班,真是太感谢网格员了!”穿上崭新工装的张姐激动地说。
这样的温情片段,正是宁海县开展“网格助力身边群众再就业”专项行动的生动缩影。该县创新运用"智治+网格"模式,让基层网格员成为连接就业需求与用工岗位的桥梁,切实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网统筹:“铁脚板”走出“民情账”
今年7月,宁海县社会治理中心在日常数据分析中发现,失业和再就业相关事件占比明显上升,由此引发的纠纷事件数量也同步增长。为此,该中心依托全县基层治理网格体系,迅速开展专项行动。
社工(网格员)入户排摸居民们的就业情况和职业培训需求。
“只有实实在在走进百姓心里和企业内部,完善‘企业用工需求+居民求职意向’双台账机制,才能实现高效率的‘双向奔赴’。”西店镇网格员杨紫璇道出了关键。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社工(网格员)们根据已有信息台账,通过电话沟通与上门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梳理出待业居民和符合免费职业培训条件的人员。每周在“一格两群”中转发《全县网格排摸用工需求表》和《人力资源招聘会需求表》,让居民足不出户掌握全县每周滚动更新的用工信息。 数字赋能:“小网格”撬动“大就业” “在家门口就能接到产品组装的零工,顾家、赚钱两不误,真是太方便了!”家住桃源街道金桥社区的吴女士刚领到这个星期的工资,就对社区零工驿站连连称赞。在社区办公楼里的“七彩共富工坊”,每天都有十几名像吴女士这样的家庭妇女们在这里参与零件组装的手工活,通过零工驿站实现了“家门口”灵活就业。 宁海县社会治理中心积极推广“基层智治平台+网格微信群”双线服务模式,结合社区工作打造“零工驿站”“职达站”等实体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主动找人、服务精准到人”。 金桥社区零工驿站自运行以来,已成为衔接劳动力与用工需求的“暖心站”。驿站内专门设置就业政策咨询区、求职登记处和招工信息发布栏,借助线上网格群和社区服务平台,实现快速对接、高效匹配,居民可随时查看、直接沟通,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用人单位100余家,发布各类零工岗位400多个,成功帮助几十名居民稳定就业,成为社区延伸服务、促进民生、稳定就业的重要平台。
金桥社区居民们在零工驿站下的“共富工坊”参加零件组装。
跃龙街道银河社区的“银河职达站”凭借“就近+精准”的优势,成为广受信赖的就业平台。宝妈李女士原本靠收租为生,随着孩子升学产生了再就业想法。社工小夏摸排情况后,通过“银河职达站”为她精准匹配到辖区母婴店的导购岗位。如今李女士不仅工作出色,还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银河社区社工(网格员)积极上门了解辖区企业的用工需求。
同样受益的还有“山里向农产品店”,该店通过社工在驿站发布招聘信息后,仅用两周就招到了合适的员工胡女士,迅速恢复正常运营,社区也与小店建立了长期信任关系。凭借辖区内常住人口90%以上就业率,跃龙街道银河社区还被评为“宁波市高质量就业社区”。 长效运营:小平台实现“大服务” 宁海县社会治理中心依托“141”基层治理平台分析研判后,在县委社会工作部、县人社局等多方资源联动下,将就业服务嵌入日常网格化服务管理中,拓展服务维度,通过对企业定期走访、完善动态用工数据库等,实现“群众就业+企业用工”高效匹配、双向受益。 截至目前,宁海县依托网格体系已成功排摸1800余个用工岗位,300多条职业培训需求,通过“一格两群”转发就业信息达10余万次,帮助数百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宁海县社会治理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心将持续深化‘网格+就业’服务机制,进一步打通基层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