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三、脊灰疫苗发明人犹太科学家柯普罗斯克发明新一代狂犬病疫苗
巴斯德的第一代疫苗是减毒活疫苗,由于采用生物组织制备,易于发生过敏反应,副作用大,还存在减毒疫苗变异恢复活性的可能,安全性不如第二代疫苗。第二代疫苗是灭活疫苗,通常用β-丙内酯灭活,其安全性与诱导免疫的能力都差不多。中国采用的估计是俄国发明的初级仓鼠肾细胞疫苗(PHKCV),用狂犬病毒的北京菌株生产,用甲醛灭活。
在动物用的疫苗上,由于安全性要求不如用在人身上,现在仍然可以使用减毒活疫苗。巴斯德最早是用兔子传代生产疫苗,后来柯普罗斯克在1948年改用鸡与鸡胚传代,最终产生一种称为Flury菌株,它来源于1939年在美国的一个病人,如果传代40-50次,称为低传代Flury菌株(Flury LEP),如果传代达到227-230次则称为高传代Flury菌株,这种减毒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减毒疫苗的一个现实威胁就是本身可以引发狂犬病,在1968年开发的ERA疫苗,免疫效果很好,但数起在猫发生的狂犬病导致了它退出市场。
ERA疫苗是基于在1935年于美国阿纳巴马的一条狗身上发现的狂犬病毒,其毒株称为SAD(Street Alabama Dufferin)。这一毒株也是后来开发出来的SAD B19疫苗的基础,这一疫苗是为野生动物口服用的,目的是减少自然界狂犬病毒的库存。SAD B19毒力不弱,所以后来进一步减毒产生了SAG2,是现有的野生动物疫苗饵的主要成分之一。由于这两种口服疫苗余毒仍然嫌高,不耐热,针对北美地区的浣熊与条纹鼬效果不佳,在1980年代,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合成了一种新疫苗,用牛痘病毒加入狂犬病毒的糖蛋白抗原基因,称为VRG(Vaccinia Rabies Glycoprotein),VRG疫苗多用于北美地区制作疫苗饵,清除野生动物中的狂犬病毒。
图四、野生动物狂犬病疫苗饵(标签是给人看的,警告人不可食用)
图五、接触VRG口服疫苗发生的疱疹(副作用,减毒疫苗有残余致病力,CD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