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家庭子女数减少以及父母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从客观上推动着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的改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家庭的教育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不管少事”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家庭子女个数众多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下父母长辈忙于生计的压力下的无法顾及孩子发展的观念和意识体现;是父母迫不得已无法对子女教育和规划做出更多的自我解嘲;是家庭显性教育功能缺失下子女自然发展的写照。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意识在增强,家庭教育投入在增加,随之而来对子女发展和家庭教育焦虑感也与日俱增。“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教育的失败是家庭最大的失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要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关键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儿童发展观念和教育观念在社会上开始盛行。再加上我国特色的鼓励独生子女政策的深入,一家一个孩子的核心家庭结构正成为主流,“输不起,不能输”的子女发展观也逐渐在每位父母的脑海中扎根。 “重视教育,关注孩子的发展。” 这样的观念和行为总不会是错误的,它总是带着积极的态度和令人温暖的色彩。但是,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真理多跨一步就是谬误”一样,重视教育关注孩子这件事情也不例外,当关注和重视失去度或者没有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的观念以及恰当的方法做支撑,这样的关注和重视就可能成为孩子的不幸和家庭的灾难。 当我们谈到家庭教育的问题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问题归因为冲在最前沿,承担最直接责任的父母,父母真的是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吗?问题真的如我们所见到的吗?其实不然,焦虑不仅是因为父母的无知、跟风等教育问题行为,而更多的可能是社会中越来越凸显现的社会公正、政府不作为、商家唯利是图等非教育因素。 家长的育儿焦虑首先体现的是家长期望孩子获得最佳发展的需要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当每个孩子都能读上书后,家长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好书,发展得更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父母对子女发展的良好期盼,这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都没有错。但是,走在经济发展快车道的中国,教育作为民生事业的发展却远远没有满足日益提高的家长需求。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导致家长产生儿童发展焦虑心态。 家长的育儿焦虑还被纷杂失范的教育培训机构所放大。当公共教育机构暂时不能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时,庞大的教育市场就产生了,家长把教育的热情和焦虑向社会释放,闻风而动的教育培训机构如火如荼地遍地开花。为了盈利,各类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产品都以满足家长需要为出发点,为了巩固和扩大市场需求,培训机构还人为地刺激和放大家长的焦虑感。在强大的广告和营销攻势下,家长把育儿焦虑向他们释放,这直接导致了缺少正确指引的家长盲目跟风,他们常常抱着“人家参加,我不参加,对孩子不负责任。”、“万一有用呢!?花点钱买个心安。”、“不管怎么说,学总比不学好。”等观念和非理性教育消费习惯,一群群孩子从家里被赶出来,圈进各种培训机构。 家长的育儿焦虑还来源于父母学习育儿知识的自发性和缺乏指导上。除了把孩子交给学校或者社会教育机构,一些好学习的家长也开始关注到家庭和父母本身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他们开始到处寻找好的育儿方法,从书籍、杂志到网络,从老人、朋友到同事,流行什么就学什么,然后在孩子身上做实验,甚至还有家长会把书籍杂志上描述的儿童行为问题简单地在自己孩子身上对号入座,给孩子贴标签,如孩子好动一点就判定为“多动症”,孩子安静一点就怀疑是“孤独症”,整天处在焦虑状态,甚至发展到动不动就要到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咨询科给孩子测量咨询治疗。曾经接待了一位5岁幼儿的母亲已经先后带着孩子到了三家儿童医疗和咨询机构去测量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障碍,每一家的医生和咨询人员都告诉她孩子没问题,不要紧张,但她还是怀疑孩子有问题,整天处于惶恐和不安中。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是社会和家长的进步,但是缺乏指导的关注和焦虑本身对孩子的发展而言可能比家长所焦虑的事情更为有害。家长如何才能在科学理性的范围内关注孩子的发展呢?怎样才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和知道呢?下面尝试着给焦虑中的家长朋友一些建议作为参考。 首先是理性对待追逐优质公共教育资源。
当目前的公共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且无法立刻得以改变的现状下,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焦虑。我们确实无法说服家长不要去追逐优质教育资源,鸵鸟似的对危机采取掩耳盗铃的姿态。孩子能获得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发展毫无疑问是极为有利的,这里说的心态调整是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和良好心态。 一是不能杀鸡取卵,制造恐慌,甚至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为代价。如有些家长为了进攻名校,在幼儿阶段就开始采取应试的方法,简单地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和能力强化,致使很多孩子还没有正式上学就开始厌学。这样即使进入所谓的名校也不能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因为从小对孩子进行的掠夺式的灌输和训练已经把孩子本能的探索求知的胃口给败坏了。这样的家长不太可能长远地思考孩子发展问题,他们可能抱有的观念是“不论什么方法,进了名校再说,再调整”,他们以为孩子是块橡皮泥,可以任意由成人揉搓捻捏。其实不然,从幼儿期形成的学习感觉将会延续终身,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训练只能让孩子的思维过早地程式化,这是反教育和反成长的。 二是如果不能获得优质公共教育资源——也就是进入名校——该如何协调积极的力量帮助孩子形成最合适的发展路径,而不让孩子形成失败者心态。在家长为孩子获取优质公共教育资源过程中,为了刺激孩子努力学习,很多家长采取的不是向上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方式,而是抱着“请将不如激将”的思维,他们在给孩子强调进入名校的重要性后就常常会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人为地制造恐慌或者线性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如“你上不了A小学,只能进入B小学,那你就完了,因为B小学很少能进入重点中学,进入不了重点中学,你就不要指望进入好的大学,你就不会找到好的工作,这辈子就毁了!”这一连串看似滴水不漏的因果关系看起来似乎毫无问题,其实它其中蕴含了狭隘的成功观和简单因果的人生发展观。其实孩子的人生发展有很多可能,教育的成功不是实现一种可能,而是促进孩子把握人生,形成各种可能的人生发展路径,否则就会早早地培养出绝望心死,对学习甚至人生失去信心的下一代。 过分迷信名校而焦虑的家长会把孩子的发展完全推给学校的取向反映了家长夸大了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道路上的功能,也同时放弃了家庭育人的主动性和作用。 其次是科学理性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蕴含着不同的发展潜能,具有不同个性的独特个体;每位父母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且受教育的历史和成长的历程均不同;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氛围和结构。这些不同都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各自的个性和特殊性,简单地模仿或生搬硬套别的家庭教育个案,甚至试图寻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不仅不能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反而会增加家长的焦虑感并削弱他们的教育效能感。 那么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需不需要学习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教育孩子再也不是凭着直觉就能一帆风顺或者简单地放养就能让孩子自然地获得经验与成长。父母需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就必须学习,只有处于学习状态的父母才能不固执,不妄为,不推卸责任,也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也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原则和技能最基本的要求是家长不能失去自我,再成功的案例,再带有普适性的原则,再有效的技能,家长在学习时都需要和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实际相结合,使之符合自己的育儿价值观。本文由合成树脂瓦网提供http:/ /www.njqianrun.com转载请著名/ 家长学习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对自身的个性和教育价值观有个清晰地认识,俗话说:自知者明。家长教育孩子的心态、方式方法和习惯通常是自身受教育史的延续和反照,现在的父母是曾经的孩子,没有对自我的了解就不可能有理性的家庭教育反思。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时常常困惑为什么自己做不到的原因之一了。 其次家长需要具备儿童发展的基本知识,这是知彼的需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所困惑的孩子问题常常不是孩子成长的障碍性问题而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也就是发展性的问题,是父母不适应孩子发展所造成落差的困惑。因此,父母要想避免教育孩子的焦虑感,让自己拥有一双懂孩子的智慧双眼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第三是家长需要对教育孩子充满信心。
目前只要谈到社会问题,教育就会当然地接受批判,家长也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似乎所有的社会问题或教育问题,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的家长就有推不开的无限责任。这样的社会焦虑情绪让不少家长处于战战兢兢和惶恐之中,教育孩子的自信也大打折扣。要求一个不自信的焦虑家长能够理性从容地组织家庭生活引导儿童成长无异于缘木求鱼。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紧张,以爱为主旋律的家庭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看成是一张白纸,担心任何一笔涂错孩子这张图画就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孩子其实是一颗蕴含着极大生命力的种子,家长只要不急功近利地揠苗助长,甚至可以“从容”地尝试和犯错,去探寻守护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享受亲子共成长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