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日前,随着“中国式过马路”现象的曝光,交通管理中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问题再次受到了公众的关注。12月2日,公安部交管局称将加大对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的违法教育,引导大家遵守交通规则、纠正交通陋习、消除安全隐患。针对交通违规,公安机关将推进交通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研究推动将公民交通安全违法记录与个人信用、保险、职业准入等挂钩的工作(12月3日《新京报》)
安全文明出行不仅指行人
李晓亮
我国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的主题是,“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
乍看这个主题好像也没什么,虽然这个定调是最初始级别的,只是让你遵守“红灯停绿灯行”、“限速”、“限重”、“禁左”、“单行”等交通信号指引。但首个安全日主题,竟是强调最基础的“交通ABC”,透出一种无奈的悲哀,这说明目前的交通现状是很不乐观的。连这些交通安全文明出行的起步阶段,我们都没有过渡好。“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和交警指挥都属交通信号。在日常生活中,不遵守交通信号的现象普遍存在。”数字为证:每年21万起道路交通事故,6万余人死亡,在各类伤害死因中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中国人群第一位伤害死因,其中八成以上事故又因交通违法导致。
基础的交通标识指引,都遵守得如此不堪,难怪安全日主题要重提“ABC”。要聚焦交通违规中超两成的“闯红灯、不按车道通行、违反禁令标志”等“小节”了。单从这点论,咱们还真是个不拘“小节”的国度,难怪“中国式过马路”最近红了好几个月呢。
可是,在举国关注“凑够一小撮人就不管不顾地无畏地闯红灯过马路”的“中国式过马路”时,这个关注侧重点又隐隐透出另一种悲哀。而这或许又循环佐证着为何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经久不衰,愈演愈烈。
就以这个安全日主题来略加说明——“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这话显然不光是对“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的斑马线上的行人所言,对机动车驾驶员也是一视同仁的。可是,诡异之处就在于此,本来是对全社会成员具有同样警示规劝意义的安全日主题,在舆论视野里,似乎呈现了不一样的侧重点。不说之前对“中国式过马路”的旷日持久的讨论关注,仅首个安全日之后一天的舆论焦点,似乎也过多地倾向了“中国式过马路”,舆论大部分都在讨论行人的交通违规,对驾驶员的讨论却明显不足。
我们看数据:今年1月至10月份,全国因闯红灯肇事造成死亡798人;因违反道路标志线肇事造成死亡26154人;因机动车未礼让行人肇事造成429人死亡;因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肇事造成161人死亡。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灯”、86人死于“越线”、1.4人死于“不让”、0.5人死于“强占”。
数字是最清晰的投射。平均而言,行人“闯灯”每天死亡2.6人,而剩下的近百人死亡几乎全是机动车违规造成。可惜,舆论对二者的关注却呈现倒挂趋势,近乎大部分精力放在“中国式过马路”的讨论,而对机动车的“小节”却不大挂怀。
这一关注点的失衡倒挂,体现出的还是“路权不平”的老话题。说明潜意识里,“车让人”还是“人让车”之争仍是车占了上风。说这些当然不是为“中国式过马路”辩护,任何不遵守交通信号指引的违规违法行为都应严惩。但对交通违规的讨论关注,不能忽视事实而畸重畸轻。且“中国式过马路”,哪些是因路权分配不公、信号灯设置问题,如超过人们等待忍耐极限,动辄超过100多秒;行人与转弯车辆发生冲突,是倾向保护行人还是车辆等等,都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
针对交通违规,公安机关将推进交通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研究推动将公民交通安全违法记录与个人信用、保险、职业准入等挂钩的工作。交通信用纳入个人信誉记录,在诚信社会、法治社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个人评判标准,这个真可以有。但是,也和讨论“中国式过马路”一样,在信用评判记录之前,还是先消除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那些客观因素,如“人车争权”、“道路和城市功能区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这是消除“个人素质问题”的根本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