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烈日持续不散,我国多地变“烤箱”。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一时间“热射病”在网络上迅速成为热词。
近些天来,可以说没有比天气更滚烫的民生话题了。据知上海已经追平1934年7月份23天高温日的历史纪录。除上海之外,全国还有多个城市在高温的煎熬中。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最高气温都在37℃到39℃之间,重庆、浙江局部地区突破40℃。百姓们纷纷感慨,仿佛进入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快融化了。
由于酷暑持续,患上“热射病”到医院就诊的病人逐日增加。南京、上海、浙江、常州、成都、苏州、无锡等城市不断有人“中招”。那么,什么是“热射病”?为何今年我国多地高温酷暑难耐?哪些重点人群应该加强防范?
“热射病”会影响全身器官
“‘热射病’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名词。”北京市急救中心站主任李斗介绍说,“中暑主要分为三种级别:轻度中暑在医学上被称为热痉挛;中度中暑在医学上被称为热衰竭;重度中暑则被称为‘热射病’。‘热射病’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的神经器官受损。”
据了解,“热射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天气的环境下。一般表现为高热,体温能达到40℃以上,同时,皮肤干热无汗,还会出现神志障碍、脏器衰竭等。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50%—70%。
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有人昏迷,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浇凉水降低昏迷者的体温,使其平卧,松开或脱去衣服,将病人的头部及肩部垫高。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没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让病人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在患者额部、双颞侧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有条件者用冰水或50%的乙醇擦洗全身,并为其按摩肢体。“对重症中暑者,应在降温的同时,迅速将其送至医院抢救。”
喝茶水热水比冰水更解暑
连续高温日,如何预防中暑及“热射病”?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补水,懂得如何补水很重要。
很多人夏天爱喝含糖饮料,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酷暑日,汗液里大量流失的是钠离子,因此补含盐的汽水最好。当然,午餐晚餐多喝些汤也能防止脱水。外出时着装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同时,不妨随身携带一些防暑降温药品。此外,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市民别忘了把麝香保心丸等“救急”药品备在身边。
医生提醒,年老体弱者、户外工地的工人、慢性病病人,比常人中暑危险高很多,应当多注意补水。白天高温时段,老人尽量不要外出。如需单独外出,身边应带好水、毛巾等物品以及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之类的急救药物。年轻力壮的人也要注意休息,尽量避免在阳光直射下工作。工作环境要注意通风,出汗多时及时补充盐开水。大汗淋漓后,切忌喝冰饮料、洗冷水澡,因为当身体毛孔处于扩张状态,如果喝冰饮料、洗冷水澡容易导致毛孔剧烈收缩,导致身体脏器出现循环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