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0岁的时候,李先生喜欢上了普洱。 对于李先生来说,普洱给他带来的,不仅是茶叶本身那种醇厚温和的味道,更是一种美好的记忆。李先生是一个念旧的人,在他的记忆中,以前的人们似乎都喜欢去朋友家中聚会闲坐,喝喝茶,聊聊天。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习惯被打破了。大家都喜欢去茶馆、咖啡馆,除了一些最私密的事,家似乎成了很不合时宜的聚会场所。 这样的改变,一直到李先生开始接触普洱开始。在接触了普洱之后,便开始有朋友约他去家中一起品尝。后来,李先生有了好的茶叶,也会约别人来自己家中。慢慢的,朋友间的联络聚会便多了起来。 对于这个事情,李先生有着自己的看法。以往,去别人家里闲坐,总会觉得时间过于清静、单调,话题也会显得有些贫乏。但喝了普洱之后,似乎便会有许多内容加进来。就好比普洱本身,它就是很好的谈资。大家可以谈茶叶的品质,个人对普洱的感受,在这样的话题中,再零碎地掺入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感悟和看法,整个气氛就会变得饱满起来。喝普洱茶仿佛就成了聚会的一个枝干,有了这个枝干,其它的枝枝叶叶便会慢慢都生长出来。 现在的李先生,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搜集到好的普洱,就会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让他们来自己家中品尝,他的朋友们也是如此。 对于李先生和他的朋友来说,分享成了他们加深友情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2 在陈航锋的印象中,宁海人对于喝茶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008年,他开了一家铁观音茶庄。虽然,那时也有一些宁海人喜欢喝铁观音,但大多数人仍是对这些茶叶缺乏了解。比如,那时人们反映最多的便是喝茶的茶杯太小,希望能够换成大的。 其实,作为一个一直惯于喝绿茶的宁海人,陈航锋对于茶叶的理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陈航锋喝茶的经验,可以从1998年开始划界。当时,他因为生意关系,要经常跟福建广东的客人接触。他们那里的人很喜欢喝功夫茶。他们相聚谈生意的地方,也往往是喝功夫茶的场所。慢慢的,他喜欢上了这种有别于绿茶的饮品,也开始体会到了茶馆的好处。在喝茶的场所谈生意,会让话题显得不那么生硬,那壶开水似乎并不仅仅泡开了茶叶,而且泡开了谈生意时相对硬朗的气氛。整个气氛会变得十分恰当。 从那个时候起,陈航锋改变了自己喝绿茶的习惯,开始喜欢上了铁观音。铁观音很香,但这香不冲、不腻,很自然,很舒服。也正是因为这种对铁观音的喜爱,2008年的时候,陈航锋开了一家以销售为主的铁观音茶庄。后来,他喜欢上了普洱。2011年,他又开了一家叫八方茶叙的茶馆。几乎每天,他都会坐在茶馆里,跟茶友分享自己关于普洱的感受。 在提到喝茶的时候,陈航锋和李先生一样,都提到了分享这个词语。 3 对于喝茶的感受,葛兴亚将它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绿茶,她觉得绿茶就像一位少年,青涩却又具备着一种纯净的气质。第二个阶段是铁观音这样的半发酵茶。这样的茶,就像一个人,经了一些世事,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而第三个阶段便是普洱这样的全发酵茶。它就像是一个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人,在品尝它的过程中,它也会很耐心地与你分享它的经验。 对于葛兴亚而言,喝茶,既是一个生理上的需要,更是一个心理上的需要。每次,当她从生活或者工作中感受到某种压力的时候,她都会选择同一种解压方式。她会独坐一室,喝上一杯茶。一杯茶落肚,她便会有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 葛兴亚说,茶是养生的,也是养心的。 在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葛兴亚会选择喝茶,在结交朋友的时候,她同样也会选择喝茶的方式。在葛兴亚的经验中,喝茶交友会容易打开局面,话题会被茶香所引导,而一些与茶有关的焚香、木头、石头,都会成为话题。这种氛围能让身份上的距离感被溶解,拉近。 正是因为喜欢喝茶,2010年,葛兴亚还和自己的妹妹一起合开了一家叫“陶茗轩”的茶室。 4 似乎,开茶室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之处,先是自己喜欢喝茶,然后再开茶室。王春芳也是如此,为了能有一个好的喝茶场所,2011年,她便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叫云门的茶室。 王春芳一直喜欢喝茶,这种温和安静的饮品能给她带来最美好的感受。这种感受从年少时便存在于她的记忆中。每逢家里来了客人,最热情的待客之道便是泡茶。在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橙皮茶,在杯中放了橙皮、茶叶,再放上些糖,显示对客人的尊重。 长大后,她便一直喜欢喝茶。对于茶叶,她没有特别固定的喜好,什么茶叶,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她都愿意喝。但宁海的茶室,很少有纯粹饮茶的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宁海并不缺少茶馆,但细究起来,那些茶馆似乎更像棋牌室。在那个地方,茶其实是附属品,棋牌才是主角。后来,又多了些咖啡馆。咖啡馆里也喝茶,但咖啡馆是很西式的存在方式,而茶又是很东方的,在咖啡馆里喝茶,似乎总有一些不恰当。在苦苦寻找一家适合自己喝茶的茶馆未果之后,她和朋友开了这家云门。 和别的纯粹的茶室一样,云门里也见不到那种人声鼎沸的场景。从生意的角度来讲,茶室似乎并非是一个能很快见到经济回报的场所。这是必然的,开茶馆一般都是出于自身的热爱,而且要有很细心、很耐心的经营。如果只是出于生意的考量,茶室是很难坚持的。经营者,很需要耐心,其实,这种耐心也是来自于分享,就是将自己对喝茶的喜爱和理解,与来你店里的人一起分享。开茶店,其实便是一个分享的方式。 | 5 在天津做生意时,陈航锋曾有一个奇怪的感觉,似乎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茶。聚会,送礼,都与茶叶有关。甚至,他们单位发的夏令用品竟然也是茶票。 这就是传统。其实,宁海人也一直都有喝茶的传统,也孕育出了望海这样的知名的绿茶品牌。原先,宁海人对绿茶之外的茶接受程度不高,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对于这一点,陈航锋的感受很深。在他们店里,原先来喝茶的人,基本都是60后、70后,但现在许多80后,甚至90后,也喜欢坐在一起喝上一壶茶。他觉得,喝茶已经没有了严格的年龄之分,甚至,他觉得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民喝茶的趋势。对于这个认识,他是有自己的依据的。从历史上看,喝茶最兴盛的时候,都是那个朝代社会发展最鼎盛的时期。现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也在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而茶,无疑便是其中最好的方式之一。 在陈航锋的八方茶叙里,有许多茶友都是经过了一个循序渐进地认识茶的过程。会喝茶,懂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当初陈航锋开铁观音茶庄时,很多人建议将喝铁观音的杯子换大些,但现在,已经有不少人能喝着普洱,然后准确地说出这个普洱的年份了。 陈航锋不愿将在店里的人称为顾客,他更愿意称他们为茶友。喝茶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只有有了一定数量的懂茶的茶友,宁海的茶市才能真正兴盛起来。从铁观音茶庄到八方茶叙,每年,陈航锋都会认识新的茶友,他喜欢跟别人交流如何喝茶,怎样品茶。 陈航锋说,我会给茶友充电,自己也会不断去外面充电。这同样也是一种分享的方式。 6 对于葛兴亚来说,茶已经成了她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除了爱喝,她还是二职高里教授茶艺课程的一名老师。虽然,对学生来说,学习茶艺最重要的是关乎自己的就业,但在授课的过程中,葛兴亚还是努力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她希望他们不要将这个只当做一个职业,而是能去感悟它,喜爱它,享受它。 茶是讲道的,它是一种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但葛兴亚却认为自己教授的只是茶艺,上升不到“道”的境界。葛兴亚曾跟一个上海的老师学习茶道。当时那个人只有30几岁,他跟葛兴亚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当一个日本朋友听说他在30几岁便开始传授茶道时,显得很不可思议。在他们眼里,茶道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练习和感悟的。就好比一个小小的叠茶巾的动作,他们就要练习几个月。因此,30几岁便能教授茶道,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对于葛兴亚而言,她现在最大的愿望便是举办一次“无我”茶会。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参加者都会自带茶叶、茶具,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 无我茶会便是最好的一种分享的方式,葛兴亚说。 7 有时候,李先生也会受朋友之邀,去外面的茶室里坐坐。和以前相比,现在的茶室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改观。但李先生最喜欢的还是在家里,他喜欢这种氛围,邀上三五知己,品茶论道,其乐融融。李先生说自己是个念旧的人,在他的记忆中,他们的父辈最喜欢的事情,便是到朋友家中聚聚。但现在,人们似乎不大喜欢这样做。聚会的场所,都是在外面,茶馆、咖啡馆、KTV,甚至是浴场。但他最怀念的还是家庭聚会的氛围,在暖融融的灯光下,父亲和他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茶水的热气和袅袅的香烟纠缠在一起,回忆会显得特别有画面感,就像一幅油画。 和李先生一样,王春芳对于茶叶的感受也保留着自己最初的记忆。那种橙皮和茶共同编织出的特殊香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她心底最温暖最柔软的部分。 每天,只要没事,她都会在自己的云门茶话里坐着,泡一壶茶,透过一侧的大玻璃墙,看见外面街道上的车来人往,看见日光从门外的树上落下,在地上斑驳。对于王春芳来说,这便是一日里最惬意的时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