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转移能力究竟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获得?“种子”和“土壤”对转移的影响孰轻孰重?在8月20日举行的第九届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上,中国学者给出了原创答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新任主任委员、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副所长钦伦秀教授讲授其团队多年研究的发现:“小肝癌也具有较高转移潜能”。这部分“天生坏孩子”的转移倾向始于原发瘤早期阶段,属于“原罪”,从而修正了“转移只是肿瘤晚期特有属性”这一传统认识。 钦伦秀研究团队认为,癌细胞(“种子”)本身特性和微环境(“土壤”)在转移过程中的作用都很重要,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二者相互协同作用完成转移过程。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原发癌的基因表达谱,遴选、优化出“5基因预测模型”,前瞻性验证显示其预测转移的准确性可达70.2%,而此前常被忽视的“土壤”对于转移的影响也同样重要。研究发现,癌周肝组织的炎症免疫反应失衡促进了肝癌转移,并建立及优化出“癌周5免疫因子生存模型”,其预测转移的准确性可达72.3%。据悉,该研究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相关文章相继发表于Cancer Research、Cancer Cell、Hepatology和Gut等杂志上。上述原创模型已申请专利并在研发预测试剂盒,有望成为临床早期预测转移的新手段。 大会执行主席、哈医大二院副院长王锡山教授表示,近10年来肿瘤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徘徊不前,这提示临床医生不能只钟情于手术刀和药片的进步,更应关注肿瘤生物学特性本身。最近,《科学》杂志“抗癌40年”特辑将癌转移列为三大热点之一,90%肿瘤病人死于转移,因此调整肿瘤防治策略,尽早预测、发现转移并积极干预,有望开创肿瘤治疗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