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进行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当前国人最大的感受就一个字———累。累了需要休息,但本报发起的一项8000多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下班回家玩游戏、周末蒙头睡懒觉、节假日参加“急行军”式的旅行团,成了大多数国人最主要的“休息”方式。只是超六成人觉得这种“休息”反而更累。专家说,许多人的休息方式很不科学,反而导致身心疲惫,甚至影响健康。本期《生命时报》记者综合国内外研究,并采访权威专家,教您掌握最放松的休息模式。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周迎春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当下,人们对休息的认识有三个误区。 误区1:休息就是补觉。面对疲劳,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去躺躺吧”。调查显示,三成人下班累了会选择回家睡觉,周末睡懒觉更是不少年轻人的最爱。但美国研究发现,周末喜欢睡懒觉的人更爱犯困。周迎春也指出,中医认为,久卧伤气,让人阴阳失调,无精打采。 误区2:窝在家一整天。本报调查发现,约有1/4受访者的休息方式是在家看电视、上网。周迎春说,看电视时长时间不换姿势,容易导致肌肉僵硬;视线过于专注,可能导致眼睛干涩;节目或游戏过于刺激,还会引起头晕、头痛等。 误区3:娱乐活动太疯狂。有人喜欢约上朋友去唱卡拉OK、看电影,但前者需要扯开嗓子,后者则要动脑思考,特别是看悬疑片、悲伤的电影。周迎春说,过度言语伤气,过度忧思伤精动脾,这样的休息看似逍遥,却暗耗精力。 那么,休息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表示,对睡眠不足或体力劳动者而言,睡眠可以补充能量,排出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但对于脑力劳动者,放松神经才是关键。俄国生理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曾做过一个试验:他采取两种方式消除右手的疲劳,一是让两只手同时停下来休息,二是右手停下来的同时让左手适当活动。随后,他通过握力测量了右手的疲劳度,发现第二种方法让右手的疲劳感消除得更快。这是因为大脑里的神经元以不同方式组合成多个功能区,当某些区域活动时,另外一些区域才会休息。因此,换换活动内容才是积极的休息方式。 李君表示,归根结底来说,大部分人的疲惫感来自对现有一成不变生活的厌倦。用积极休息代替消极放纵,才是重新找回工作和生活热情的最好办法。专家指出,以下方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休息。 用运动缓解疲劳。李君建议,上班再忙,每天也应留出半小时运动,比如游泳、健身等;午休时给盆栽换换土、修修枝;周末用睡懒觉的时间爬爬山。如工作太忙,则要在脑力劳动中转换,比如处理两个小时文件后,换成去做沟通工作。 读本小说,看看话剧。试着放弃周末晚上泡酒吧的计划,而去看话剧、喝茶;用去书店看漫画或小说,代替去歌厅唱“口水歌”;给家具换换位置,买点喜欢的装饰品,而不是赖在床上一整天。 和工作以外的人打交道。对于喜欢“宅”着休息的人,李君建议,每周最好拿出两三天跟工作以外的人打交道,比如跟朋友喝咖啡、聚会等,听听他人的趣闻妙谈,不仅利于放松,还能开阔心胸。 走一走从没去过的街道。李君说,旅行的关键是让自己感受到人生经验以外的风景、美食和感受,而不是换个地方打牌、打麻将等。不妨去个一直让你好奇的地方,感受当地风貌。如果没时间出去,也可找一条从没去过的街道,去发现别样的风景。 周末正常起床,可以补个午觉。美国研究发现,长寿老人平均每天睡7小时,多数会睡午觉。研究显示,有效睡眠通常在晚上11点到早上6点,过了这个时间段,只会越睡越累。建议大家在晚上9~11点入睡,第二天5~7点起床,补觉最好补午觉,还要控制在1小时内,以半小时为宜。 文章来源:生命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