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宁海疾控 于 2014-7-1 14:41 编辑
今年7月中旬出梅,梅雨季节过后我县将进入炎热夏季,以高温少雨天气为主。这一季节,除预防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和媒介生物传播等疾病外,还应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和因游泳发生的溺水等意外伤害的预防。 一、预防肠道传染病,防止食物中毒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氏菌病,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尤其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是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腹泻日10余次或更多,但量不多,左下腹往往可有压痛。食欲减退,并有恶心、呕吐。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细菌性痢疾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预防细菌性痢疾主要措施是把好病“从口入关”: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食品要煮熟煮透,不吃变质的,生冷的,苍蝇叮爬的食物。
二、预防媒介传播的传染病 进入夏季是蚊活动的高峰季节,蚊可以传播许多传染病,包括乙脑、疟疾、登革热等。 针对蚊媒介传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 1.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对病人进行及时治疗,做好家畜、家禽的管理。 2.切断传播途径:重要措施是防蚊、灭蚊。充分利用蚊帐和驱蚊剂、灭蚊剂,同时搞好动物圈棚的卫生,消除积水,填平洼地,消灭蚊子的孳生地。 3.保护易感人群:进行乙脑等相关疫苗的免疫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一项非常有效措施。
喜欢到郊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个季节也是蜱虫的高发时间。蜱虫广泛存在于山区、森林、草丛中等有茂密植物的地区,市民应做足预防措施。蜱虫直接的危害是皮炎,能引起肌肉麻痹,还能传播各种疾病等。此外,某些蜱虫在吸血过程中涎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被咬者的运动性纤维发生传导阻滞,引起肌肉麻痹,严重的还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被称为“蜱瘫痪”。 预防蜱虫叮咬: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以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蜱不易粘附;不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城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社区内一般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会感染上该病。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也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不能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
三、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谨防中暑发生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发生中暑危险因素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的诱因。 中暑的预防:
1.在露天或高温环境下工作者,须加强通风降温设施,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合理调整工休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2.减少产热,外出时宜穿宽松透气性好的浅色衣服,并戴防护眼镜和遮阳帽,随身带上必要的防暑药物如清凉油、人丹、十滴水、风油精等。活动应放慢速度;
3.合理饮食,及时补充水分。饮食以清淡为好,多食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
此外,7月份是学生暑假时间,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暑期安全教育,以免游泳、嬉水时发生溺水事故,注意交通安全,防止其他意外伤害的发生。
【卫生日】 世界肝炎日: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
肝炎是肝脏的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感染,使肝脏发炎。乙、丙、戊型肝炎病毒均可造成慢性感染后导致肝硬化和肝癌。这些病毒构成了重要的全球健康风险,有3.5亿人患有慢性乙肝,1.7亿人患有慢性丙肝。
乙肝的病毒比艾滋病病毒传染性高一百倍,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浓度比艾滋病毒要高,所以少量的血就可以传播。另外在体外,乙肝病毒的抵抗力也比艾滋病毒要强,艾滋病毒过一段时间就死了,而乙肝病毒存活时间比较长。但是这两个病毒的传播途径一样,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但是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染的。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效果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