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客服电话:0574-65520000
搜索
查看: 2070|回复: 3

唐律与中华法系

[复制链接]

369

主题

1150

帖子

7685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685
在线时间
11 小时
发表于 2014-7-12 13: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一)唐律的制定过程

       1.《武德律》是唐代首部法典,武德律以隋《开皇律》为蓝本,共十二篇,五百条。

       2.《贞观律》基本确定了唐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增设加役流,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以及类推原则与制度。

       3.《永徽律疏》

       又称《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长孙无忌、李勣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中明法科考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情况,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条义疏奏以闻”,继承汉晋以来,特别是晋代张斐、杜预注释律文的已有成果,历时1年,撰《律疏》30卷奏上,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于永徽四年十月经高宗批准,将疏议分附于律文之后颁行。计分12篇,共30卷,称为《永徽律疏》。至元代后,人们以疏文皆以“议曰”二字始,故又称为《唐律疏议》。

     《永徽律疏》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永徽律疏》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永徽律疏》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永徽律疏》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早、最具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

       (二)十恶

       1.从“重罪十条”到“十恶”。

       所谓“十恶”是隋唐以后历代法律中规定的严重危害统治阶段根本利益的常赦不原的十种最严重犯罪,渊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隋《开皇律》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加以损益,确定了十恶制度。

     【注意】重罪十条北齐创,《开皇律》中变十恶。

       2.唐律中“十恶”的具体内容:

      (1)谋反:谓谋危社稷,指谋害皇帝、危害国家的行为;

      (2)谋大逆:指图谋破坏国家宗庙、皇帝陵寝以及宫殿的行为;

      (3)谋叛:谓背国从伪,指背叛本朝、投奔敌国的行为;

      (4)恶逆:指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的行为;

      (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的行为;

      (6)大不敬:指盗窃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伪造或盗窃皇帝印玺、调配御药误违原方、御膳误犯食禁,以及指斥皇帝、无人臣之礼等损害皇帝尊严的行为;

      (7)不孝:指控告祖父母、父母,未经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门户、分异财产,对祖父母、父母供养有缺,为父母尊长服丧不如礼等不孝行为;

      (8)不睦:指谋杀或卖五服(缌麻)以内亲属,殴打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长等行为;

      (9)不义:指杀本管上司、受业师及夫丧违礼的行为;

      (10)内乱:指奸小功以上亲属等乱伦行为。

       唐律中“十恶”制度所规定的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侵犯皇权与特权的犯罪,一为违反伦理纲常的犯罪。而且,唐律规定凡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等规定,且为常赦所不原,此即俗语所谓“十恶不赦”的渊源。

下载宁海在线客户端

369

主题

1150

帖子

7685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685
在线时间
11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3: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三)六杀、六赃与保辜

       1.六杀。

     《唐律》贼盗、斗讼篇中依犯罪人主观意图区分了“六杀”:

     (1)“谋杀”:指预谋杀人;

     (2)“故杀”: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

     (3)“斗杀”:指在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

     (4)“误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

     (5)“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失杀人;

     (6)“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

       2.六赃。

       六赃指《唐律》规定的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

      (1)“受财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导致枉法裁判的行为。

      (2)“受财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但未枉法裁判行为。

      (3)“受所监临”,指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受所辖范围内百姓或下属财物的行为。

      (4)“强盗”,指以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5)“窃盗”,指以隐蔽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6)“坐赃”,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

       明清律典中有“六赃图”的附配。

       3.保辜。

       指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变化负责的一项特别制度。在限定的时间内受伤者死去,伤人者承担杀人的刑责;限外死去或者限内以他故死亡者,伤人者只承担伤人的刑事责任。

      (四)五刑与刑罚原则

       1.唐律中的五刑。

       唐律承用隋《开皇律》中所确立的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作为基本的法定刑,其规格与《开皇律》稍有不同:

     (1)笞刑:由1050,每等加10

     (2)杖刑:由60100,每等加10

     (3)徒刑:由一年到三年,每等加半年;

     (4)流刑:由2000里到3000里,每等加500;另外有加役流。

     (5)死刑:分绞、斩二等。法律 敎育 网

       2.唐律中的刑罚原则。

      (1)区分公、私罪的原则。

       公罪是指“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即在执行公务中,由于公务上的关系造成某些失误或差错,而不是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

       私罪包括两种:一种是指“不缘公事私自犯者”,即所犯之罪与公事无关,如盗窃、强奸等。另一种是指“虽缘公事,意涉阿曲”的犯罪,即利用职权,徇私枉法,如受人嘱托,枉法裁判等,虽因公事,也以私罪论处。

      【记忆口诀】公罪从轻,私罪从重。

      (2)自首原则。

       ①严格区分自首与自新的界限。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但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作自新。对自新采取减轻处罚的原则。

       ②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③规定自首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如数偿还。

       ④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对于不实不尽者,只处罚其不实不尽的那部分行为,如实交代的部分不再处罚。

       ⑤轻罪已发,能首重罪,免其重罪;审问他罪而能自首其余罪的,免其余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9

主题

1150

帖子

7685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685
在线时间
11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3: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3)类推原则。

      即对律文无明文规定的同类案件,凡应减轻处罚的,则列举重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轻案。凡应加重处罚的罪案,则列举轻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重案。例如,《盗贼》篇规定:夜间无故入人家者,主人当时将其杀死,不负刑事责任;今主人将其折伤,当然无罪,此为“举重明轻”;又如《盗贼》篇规定:谋杀期亲尊长者,不论已伤、未伤,皆斩。今若有人实行杀、伤其期亲尊长,比已伤未伤更重,自应处死无疑,此为“举轻明重”。

    【记忆口诀】减轻处罚举重明轻,加重处罚举轻明重。

     (4)化外人原则。

      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记忆口诀】国籍相同属人主义;国籍不同属地主义。

    (五)唐代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唐代沿袭隋制,皇帝以下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

     (1)大理寺。

       大理寺以正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行使中央司法审判权,审理中央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凡属流徒案件的判决,须送刑部复核;死刑案件必须奏请皇帝批准。同时大理寺对刑部移送的死刑与疑难案件具有重审权。

     (2)刑部。

      唐代刑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和司门等四司。刑部有权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对中央、地方上报的案件具有复核权,并有权受理在押犯申诉案件。

     (3)御史台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作为中央监察机构,专门负责代表皇帝自上而下地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是否遵守国家法律和各项制度,是否忠实履行职责,位高权重,可称得上是皇帝的“耳目之司”。御史台有权监督大理寺、刑部的审判工作,同时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并受理行政诉讼案件。御史台中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下属的诸御史。

       台院是御史台的基本组成部分,设侍御史若干人,执掌纠弹中央百官,参与大理寺的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人,执掌纠察百官在宫殿中违反朝仪的失礼行为,并巡视京城及其他朝会、郊祀等,以维护皇帝的神圣尊严为其主要职责。

       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执掌纠察州县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

       2.唐代的会审制度

     (1)三司推事

      刑部侍郎、 御史中丞 、大理寺卿共同审理地方或中央发生的重大案件

     (2)三司使

      大理寺评事 、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 审理地方不便于解往中央的案件

     (3)督堂集议制

      每逢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以示慎刑。

       3.唐代的地方司法机关

      唐代地方司法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州县长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均设佐史协助处理。州一级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一级设司法佐史等。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处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9

主题

1150

帖子

7685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685
在线时间
11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3: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4.刑讯制度

     (1)刑讯的条件与证据。

       唐律规定在拷讯之前,必须先审核口供的真实性,然后反复查验证据。证据确凿,仍狡辩否认的,经过主审官与参审官共同决定,可以使用刑讯;未依法定程序拷讯的,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同时规定,对那些人赃俱获,经拷讯仍拒不认罪的,也可“据状断之”,即根据证据定罪。

      (2)刑讯方法。

       ①刑讯必须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以杖外他法拷打甚至造成罪囚死讯者,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

       ②拷囚不得超过三次,每次应间隔20天,总数不得超过200,杖罪以下不得超过所犯之数。若拷讯数满仍不招供者,必须取保释放。凡有违犯,承审官须负刑事责任。

       ③拷讯数满,被拷者仍不承认的,应当反拷告状之人,以查明有无诬告等情形,同时规定了反拷的限制。

      (3)规定对两类人禁止使用刑讯,只能根据证据来定罪:

       ①具有特权身份的人,如应议、请、减之人;

       ②老幼废疾之人,指年70以上15以下、一肢废、腰脊折、痴哑、侏儒等。

       5.法官回避制度

       唐代为防止审判官因亲属或仇嫌关系故意出入人罪,《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的形式,肯定了法官的回避制度,即所谓“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

      (六)唐律的特点与中华法系

       1.唐律的特点

       ①礼法合一

       ②科条简要与宽简适中

       ③立法技术完善

        2.唐律的地位

       唐律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唐律是我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唐朝承袭秦汉立法的成果,吸收汉晋律学的成就,使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唐律因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故对宋元明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唐律的域外影响 :

       朝鲜的《高丽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越南李太尊《刑书》皆模仿唐律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户端|浙公网安备案 33022602000116|宁海在线 ( 浙B2-20090316-1

关于我们|电话:0574-65520000 ,GMT+8, 2025-1-21 20:16 , Processed in 0.092092 second(s), 24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0-2015 NHZJ Inc.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819844444  邮箱:admin@nhzj.com
 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电话:13819844444  邮箱:admin@nhzj.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