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环境有利于孩子创造力培养 褚君浩的儿子是个学霸,一般在德国念博士需要五年,他3年就读完了,还在《应用物理快报》上发表了6篇论文。为什么他能学得那么好?在父亲看来,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中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是世界观和人品,二是养成了好的学习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质疑精神。这两点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成功基础。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在褚君浩看来,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如今一些孩子常常在培训班之间赶场,“我认为这种赶场让孩子永远处于被动局面,缺少自己动脑筋。应该让孩子坐在写字台前,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从而掌握、归纳、提炼好的方法。”褚君浩说,整天封闭起来做一个学霸,也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还是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这是对孩子能力的锻炼,会反过来促进成绩的提高。 在费尔南多·阿贝尔卡看来,小时候,爱因斯坦总显得“慢人半拍”,然而他的“迟钝”却让他有更深刻的思考余地。小爱因斯坦是个孤独的幻想家,经常通过奇思妙想来打发时间,或者一个人搭搭积木,他把独处当成一种享受。他小时候就拉小提琴,沉浸在“倾听、弹奏、爱、敬仰、沉默”之中。从小养成了善于提问、善于思索问题的习惯,这正是爱因斯坦成才重要内在因素。 莫在孩子能找出答案情况下揭秘 不过,现实生活中老师和父母总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的创造性。譬如他们会说:“不要再问了行不行,没看见我很忙吗?”“问别人去,我都快被你烦死了!”“你怎么想起来做这种事的?”“算了吧,我看你也不会有兴趣的。”“不关你的事,不要瞎掺和!” 褚君浩很赞同费尔南多·阿贝尔卡提出的关于创造力培养的一些做法,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永远也不要在他们可以自己找出问题答案的情况下揭开谜底。不说出答案,代之以循循善诱,让孩子自由独立地思考,循着逻辑的方向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际上,创造力的培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创造力的发育在孩子5岁左右会经历第一次停滞期,在9到10岁时出现第二次停滞期。有研究表明,有些孩子在第二次停滞期后,创造力大不如前。10岁后,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孩子已经意识到想要继续向前走,就必须舍弃一部分创造力,转而学习一些更加重要和务实的知识。但也有一些孩子,创造力的火焰在10岁后仍在继续燃烧,甚至在青春期、青年时期或成年后依然创造力惊人。 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费尔南多·阿贝尔卡建议: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和行为方式;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积极参加讨论;从尚无定论的问题入手;根据情境适当进行变通;和他们一起,走到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当孩子的奇思妙想具有可行性时,将方案带入实践;对孩子由已知推向未知、找到解决方法的成就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