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我县,有一所小学,已走过了100多年的铿锵步伐。100多年前,内忧外患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缑城书院改设缑城小学堂,为我县最早引进西式教学的小学之一;100多年后,这里名师辈出,教学相长。100多年春绿秋黄,100多年人才荟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理念与力量?在《城东小学志》编成付梓之际,记者聆听编撰校志的陈东贤、杨贤富诸老师讲述历史烟尘中的人和事。100多年,许多生命早已风干和脆折,但文明与教化的力量却青春常在。 前身是全县规模最大的书院 宁海号称“文化古邑”,历朝历代重文崇德。城东小学的前身是我县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官办书院——缑城书院,建在治东300步的崇圣观旧址,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县令王演畴创设,系纪念明初大儒方孝孺(世称缑城先生)而命名。内建扶摇阁、藏书楼、讲堂楼等,藏经史子集凡119种。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知县林映苍又建讲经楼5楹,上有文昌阁。可惜盛极而衰,到清康熙十五年(1676),一把大火使书院毁于一旦。 两年后,书院像火中凤凰,又借县令崔秉镜之手重生,不过未臻完备。这样筚路蓝缕到清乾隆年间,县城白石村人龚正席、龚景歧父子“上轮下接”,相继出资约4000余金,重修讲堂楼、斋楼、厢房、厨房等40余楹,并增建了大门及门外石桥。 县志办的薛家栓告诉记者:缑城书院的创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方孝孺遭“灭十族”惨祸,延及学生。自此后,读书惹祸思潮在宁海泛起,一时间,寺观兴旺,晨钟暮鼓代替了琅琅书声。县令王演畴有感于青年不学无术、民风颓废疏懒,大量人力财力消耗在求神拜佛上,独独缺少教育设施,不能改变愚昧现状,于是毅然将东隅的崇圣观废除,改建为缑城书院。王县令的寓意很清楚:宁海人要以方孝孺为榜样,重文崇德,多出人才,渐改求神拜佛歪风。 当时的宁海,地瘠民贫,要创办一个设施完备的官办书院,殊为不易。王县令率先作出榜样,“一切修缮供张皆割俸以给”,也就是拿出自己的工资去贴补教育经费之不足。即使放在现代,也是一个难得的好官,难怪王县令离任后,宁海人建了一个“王公祠”来纪念他。 建成后的书院颇为宏伟,中有3间大厅,厅前有扶摇阁,高3丈,寓意众学子将来扶摇直上,治国平天下。后有藏书楼,藏有诸子百家100多种、1000多册书籍。两旁是课堂,围以红墙,墙外广植松树,人称义学松树坛。宿舍、食堂、活动场地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 担任过白石村党支部书记的潘国贤,少年时代曾就读于城东小学,他清晰地记得:1953年他上学时,松树坛的大松林还在,棵棵合抱粗,且鳞皮优美,不同于现在常见的马尾松。大概到“大跃进”时,因大炼钢铁,这片松林惨遭刀斧。现在,缑城书院的历史遗迹,只剩创建时栽种的一株银杏树,迄今400多年,还年年枝繁叶茂,已入选宁海县古树名木之列。 东门人乐善好施是有传统的。清雍正年间,“塘心王氏”王肇基两次捐金4000两赈灾,得到朝廷表彰,一善巷由此得名。乾隆年间,白石村人龚氏父子又出资襄助缑城书院,使其蔚为大观。到清末,缑城书院又增设义塾,专为贫寒子弟施行免费教育,一度俗称书院为义学,四方子弟络绎而至,清末翰林章梫、进士黄培俊、黄和銮均曾受业于此。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民国2年(1913),官立缑城小学堂改称区立缑东小学。据民国10年(1921)《浙江公报》公布,缑东小学成绩审查报告为乙等。民国20年(1931),全县小学常识科成绩展览会在孔庙举行,缑东小学成绩为甲等。民国23年(1934),缑东小学自制教具《省物产图》,获省教育厅评选一等奖。 缑东小学继承了东门人的慈善传统,据民国24年(1935)《宁海民报》报道:缑东小学生热心救灾,捐小洋19角、铜圆276枚、旧衣15件、旧帽3顶。 民国30年(1941),日本飞机轰炸缑城。为防空袭,在义学坛挖防空壕。为便于人口疏散,缑东小学外的城墙又被挖开一个缺口,人称“城缺”。曾在缑东小学就读的王增宪告诉记者:有一次,他们躲在防空壕里,眼见日本飞机在头顶耀武扬威,飞得多少低啊!不但机翼的太阳旗清晰可见,连座舱里的飞行员都若隐若现。我们被吓得大哭,老师叫我们不要哭出声,飞机上的人听见会掼炸弹,我们只好捂住嘴流流眼泪……后来得知,日本人炸弹掼在西门,一片街都烧光了,市民被炸得东一条胳膊、西一条腿,惨啊! 一寸山河一寸血,山河永远唱大风。 几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师长 2013年10月29日,为编撰《城东小学志》,校长严晓峰曾率队赴绍兴,拜访时年92岁的老校长孔菊清。 孔菊清是抗日烈士孔墉之女,1941年9月至1944年1月在缑东小学担任校长,2013年已年逾九旬,仍耳聪目明,对70年前学校的人和事记忆犹新: 1939年3月,我父亲(孔墉)任苏北连云港专员兼保安司令之职时,献身战场。我强忍悲痛,继续学业,一年后毕业于县简易师范,分配在缑东小学任教导主任。后因校长龚国光患肺病辞世,县教育局委任我代理校长之职。 1941年4月,县城4次遭日机轰炸,学校无法上课,中小学迁往乡下上课,缑东小学迁至前童童伯吹家,能去的学生随去,不去的暂停学业。到了前童,当地初小与我校合并上课,是年暑假返回。下半年增设五年级一班,次年,又增设六年级一班,缑东小学始成为完小。时学校有寄宿生,教师从6位增至9位,农家子女读书可就近入学,家长非常高兴。 当时学校都是木结构老屋,风雨之时险象环生,教师齐声主张募款拆旧重建。于是由我发请帖,请地方银行、税务所长、财政科长、大商号老板等人前来商讨集资事宜。资金落实了大半,我又运用县长方引之是我父亲同事这层关系,请求帮助解决剩余资金。民国32年(1943),拆掉原书院藏书楼、讲堂,建成中西式教学楼11间,其中包括6个教室、4个独立小房间,小房间作为教室宿舍、童子军办公室,还配备了铜锣、鼓号,学校面貌有了较大改善…… 当时的缑东小学,虽称“官立”,但办学经费以“学田”收益为主,政府只给予少量补贴。民国37年(1948),由于物价飞涨,教师难以维持生活,缑东小学教师曾集体罢教,并联合城内小学向县长请愿,要求增加工资。 民国30年(1941),缑东小学教师中有闻瑞金,他把“金”字拆开,分成“余一”,成了他的笔名。闻瑞金是中共地下党员,曾撰文批评国民党政府,后被特务监视。闻瑞金得悉后,辞职离开缑东小学。这说明,缑东小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难怪宁海解放后,县委书记杨民奎在此召开城区支部党员大会,缑东小学又成为城区学校基层党组织的诞生地。 1949年12月,新生的县人民政府改缑东小学为县立,改名为城东小学,“城东小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951年2月,陈林芝调任城东小学校长。她对两件事印象很深:一是清理菩萨,当时校内有许多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菩萨,堆积在校园影响正常教学,陈林芝发动当地干部和师生一起清理,既清洁了环境,又增加了教学用房。这在当时,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因为许多群众还有迷信思想,说清理菩萨会招来不幸。二是开办夜校帮助村民扫盲,解放初,翻身农民要求识字的愿望很迫切,城东小学老师利用业余时间教他们识字、唱歌,人称“读夜书”。 陈林芝后来随丈夫调往上海机器制造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直至退休。她是城东小学第二任女校长。第三任女校长就是在城东小学耕耘了30多年、当过10年校长的王素妹。1990年,她获评省“春蚕奖”。 记者上小学时,王素妹就是城东小学某部门的负责人,但丝毫没有架子。那时师生都要参加体力劳动,王素妹身体单薄,但挑粪、拉车毫不含糊,可称任劳任怨。她的善良、舍力是出了名的。 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老师,那就是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花鸟画家吴昌钦。我们上城东小学时,他好像是教导主任,那时大礼堂主席台正中有一幅毛泽东巨幅画像,就出自他的手,我们都佩服得不得了。要知道,当时领袖像是高压线,稍有差池,就是现行反革命!可见吴昌钦揽下这个瓷器活,肯定有他的金刚钻。 吴昌钦作品曾多次在全国性大展中展出并获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出版有《吴昌钦画集》、《古稀丹青》等,仍笔耕不辍。 王蕊芳是记者上小学时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记者的文史兴趣,就是她任教时打下的。不过让王蕊芳声名远扬的,是她那一手形神俱备的绝妙书法。 王蕊芳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原常务理事、首届浙江省女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连任三届县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宁波政协书画院书画师。1988年,以中国女书法家代表团团长身份,带团赴日进行书法交流,此后又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她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新加坡中国当代百家妇女精品展》中展出,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第十三届书法、美术、摄影群星奖中获银奖。多幅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收藏。 潘国贤家住城东小学旁,对校园的变迁历历在目,他说:老校长杨贤富,在改造校舍上呕心沥血,堪称“老黄牛”;而现任校长严晓峰,则是年轻有为,改造学校环境可谓新观念、大手笔。 潘国贤最佩服的老师,是1954年至1956年担任城东小学校长的周世庆,“那真是一表人才,身材高挑,皮肤白皙,但凡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口才也好,1953年斯大林逝世,学校组织悼念,他的演讲,声情并茂,台下师生一片哭声……我就没见过这么全才的人!”潘国贤不住地赞叹。 周世庆对学生辍学也抓得很紧。那时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时有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的。周世庆不但上门做家长工作,还时不时为学生垫付学杂费…… 周世庆后来调临海工作。3年前,城东小学1954届毕业生举行同学会,当年的学子王锐特意开车,去仙居把周世庆夫妇接到宁海。师生相见,有笑的,有哭的;笑是高兴,哭也是高兴。 在这里任教的“大老师”还有: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承豹,省义务教育教材编委成员、宁波市优秀教师邬锡贤,省政协委员、曾任宁海中学校长的徐良骥,省数学特级教师刘永宽,省语文特级教师杨春丽。 这真是:杏坛几度春风劲,甘为绿叶长荫人。 桃李满天下 百年老校,桃李芬芳。100多年来,城东小学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了2万多名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的佼佼者有: 民国时期直隶州州判(副省级)叶崇仁,抗战英烈、曾任杭州警备司令的孔墉,宁海医学界第一位有正规学历的助产士、妇产科的开创者龚式昭,毕业于英国皇家空军航校的宁海第一飞行员王彬宪,全国著名昆虫学家金行模,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龚国辉、龚国士、龚定祥、龚国粹、王八宪等,高级工程师,稀土专家袁哲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教授、上海华山医院放射科主任王恭宪,获国家安全部一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赵鸿才,国家传感研究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林世昌,中国清华大学金属工艺研究室副主任龚国尚,海南省政协主席王广宪,杭州市文联副主席薛家柱,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人民教师奖章的华宣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袁哲飞,美籍华人、核磁共振总工程师王万贤,曾获中国建筑工程部一等功勋奖章、受到朱德、万里等国家领导人接见的黄正伍,曾获海水养殖多项科研成果的浙江海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海洋科技公司总工程师常抗美,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二胡教师陈公亮,宁海职教中心全国优秀教师袁哲海,上海医学工业研究院硕士生导师袁哲东,肿瘤外科专业博士生导师刘建永,获会计硕士学位的南京市国资委高级会计师邵慧聪,国家级金融研究人才叶伟春(宁海1992年高考理科状元),新加坡花旗银行部下亚太社区投资公司经理储亦斌,中国第一汽车有限公司香港执行董事陈弢,宁波如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储江,北京大学毕业、攻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生的娄开元,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应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