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0”:时刻守护百姓平安的号码
新华网广州1月10日电(记者 陈寂)在中国“110”报警电话面世29年之际,它的诞生地广州110报警服务台10日上午向公众播放了一部名为《一线之间》的公益微电影。 由民警编写剧本并参演的这部微电影,讲述了一群年轻人聚会时为图刺激,打110谎报警情,同一时间,其中一人的家中遭贼,独守家中的老奶奶却因线路被占无法及时报警。 开通29周年、每天24小时终年无休的110报警电话,已与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是大多数人遭遇险急最先想到的数字,“护身符”一般时刻守护群众平安。但每一年过去,全国各地报警台都会收获很大比重的无效报警。 “我们在使用资源和提高效率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我们还是更希望把有限的警务资源用在最有紧急需要的群众身上。”广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挥处政委李真告诉记者。 1986年1月10日,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社会治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广州市公安局将原有“00”盗警电话正式改为110报警服务电话,在全国公安系统中率先成立110报警服务台,开创了公安机关电话受理群众报警运作机制的先河。 当天接报的第一宗警情,来自一位行李在酒店被偷窃的旅客。接警员蔺梅接听电话,用纸和笔记下旅客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以及被偷物品,然后立即通知街道派出所前去处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110台接处警量猛增。为适应城市发展和现代化治安管理需要,110报警服务台陆续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实现市局与各区分局的电脑联网,用计算机系统将警情迅速转达。 “刚工作的时候都是直接接听座机电话,没有耳机,拿起电话听筒夹在脖子上一边接听,一边记录。现在可以直接点对点,对接片区巡警,还可以通过电台短信把警情单发送到巡警的步话机,速度比以前有明显提高。”2001年进入广州110报警服务台工作的程宇亮,对“科技强警”有着切身体会。 常住人口约1200万人的广州市,每年500多万110接警量。由于采取一级接处警方式,所辖十区二县110报警都由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警,对应着130多接警员。“每天平均1.6万通报警,人均接听300多通电话。”程宇亮说。 记者在接警平台看到,300多平米的大厅,墙上屏幕实时显示登陆接警员席位、报警数量和处警区域分布,数字随时在更新。 接警员谭丽欢在短短2分钟内接听了两个报警电话,她分别将如下两个警情向事发地巡警发出:一辆公交车与自行车碰撞,一人流血无法起来;花都区钟村市场一家旅店二楼窗口,一名男子喊叫救命。 “接警员有时候左右不是人:问报警人具体情况问多了,人家觉得不耐烦;我们问得少了,人家觉得我们不重视。” 程宇亮说,目前他们正在尝试用“手机定位”的技术来辅助对报警现场的定位。 中国公安部从2004年起部署全国公安机关逐步开展110、119(火灾报警电话)、122(道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三台合一”工作。更完备的紧急救助服务随之在广袤的国土上无远弗届。 “很多中国老百姓的观念还停留在‘有困难找警察’的口号里,会说,有事就应该找警察。”广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挥处科长游定斌告诉记者,“但实际上每天的谎报警情、非警务报警和拨错电话的无效报警占用了很多报警资源。” 半夜听见猫叫、移车需要求助、酒店拨错房间号、报警进行情感倾诉、买了新手机试试通不通、要警察帮忙买烤鸭送纸巾……在国内大多城市,类似的无效报警往往超过报警量的半数,新疆乌鲁木齐市110一年接警119万起,竟有7成为无效报警。多地警方也对报假警和骚扰案件进行了处置,对恶意占用这一“绿色通道”的嫌疑人处以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和罚款等。 为了高效集约地使用行政资源,中国各大省会城市陆续开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开始对热线进行扩容和资源实质性整合,推行“一号受理”。 “强化这样的分工,让非紧急、非警务类咨询和求助去拨打12345,并不是警察推诿,而是避免过多的超出公安职能范围的求助挤占珍贵的报警资源。”李真说,“在110已经深入人心的情况下,让其更好地成为打击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时刻保护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