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菖蒲及艾草、挂香袋、草药浴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这是夏季中的大节,亦称端阳,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接近夏至,是季节转化的时候,“五毒”(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开始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各种疾病高发,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就有辟邪攘毒、驱疾防病的活动,比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户上插菖蒲、艾草;妇女、儿童会佩带艾叶、栀子花、香袋、布虎等驱邪的东西;有的还会在室内焚烧苍术、白芷,或用草药煮水浴身。
使用雄黄烧酒能解百毒,故而端午期间雄黄酒也是少不了的一味习俗。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称“五黄”,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叫“六白”。
包粽子、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的说法,纪念历史名人屈原的说法自然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忧国忧民的屈原正好在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楚人纷纷到江边凭吊屈原,人们还往江里投饭团等食物,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去咬屈原的身体;有的还把雄黄酒倒进江里,驱赶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怕饭团被蛟龙所食,就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慢慢就发展成了粽子。
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有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端午节被认为是百越人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端午节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龙舟竞渡,都与龙相关。
小孩额头画“王”字、挂五彩绳
端午节,旧时妇女、小孩的手臂要挂五彩绳,又叫“健绳”,待以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含去(粘去),以祝福孩子无病无痛、长命百岁。
旧时人们还有端午画额的习俗。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新姊丈”要挑“端午担”
在宁海,端午节有“新姊丈”(宁海人称准女婿为“新姊丈”)挑“端午担”的习俗,就是男青年要挑上一担“厚礼”到女方家里。宁海人把这种送礼戏称为“垫矮凳脚”,意思是要把未来的丈人、丈母娘摆摆平。
传统的“端午担”中有几样东西是雷打不动的。即粽子、鹅、鱼、肉、酒、烟等。其中,鹅要毛亮体壮、头颈涂红颜色、嗓音嘹亮的公鹅,俗称“吭吭鹅”,说是越叫越发越喜庆;鱼一定要大黄鱼、马鲛鱼或大鲤鱼才可以。
据:D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