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浩瀚无边的印度洋上出现了几座小岛,仿佛有人在一块蓝色的画布上画了几根绿色的线条。这就是马尔代夫,一个由1000多座环状珊瑚礁组成的岛国。这个国家的总面积高达9万平方公里,但这1000多座海岛的总面积加起来还不到300平方公里,如果从空中俯瞰的话,马尔代夫更像是在一块蓝色地毯上撒了几粒绿色的芝麻。
又过了一会儿,海面上出现了一座城市,但除了密密麻麻的高楼之外什么也没有,连海滩都见不到,仿佛这些楼都是直接从水里长出来似的,这就是马尔代夫的首都马累。粗看之下,马累颇有些纽约曼哈顿的感觉,但曼哈顿的背后是广阔的美洲大陆,马累却只是一座小小的珊瑚岛而已,连汪洋中的一叶扁舟都算不上。
这个岛原本是渔民们清洗捕获的金枪鱼的地方,“马”的意思是大,“累”的意思血池。公元1117年,来自马累岛的酋长用武力统一了马尔代夫,并在岛上建造了一座王宫。马尔代夫变为共和国之后,这座王宫就被拆除了,此后又经过好几轮填海造地,马累岛变成了今天这个长2公里,宽1.5公里的近似长方形的小岛。如今岛上住着大约13万居民,差不多相当于马尔代夫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同为坐落在大洋中心的群岛,马尔代夫和我们将会去到的夏威夷完全不同。后者由火山爆发流出的岩浆堆积而成,最高点的海拔超过了4000米,山顶甚至能看到积雪。马尔代夫则由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堆积而成,地势平坦,全国平均海拔不到两米,这才造就了马累这种类似海市蜃楼的人间奇景。
不过,文艺青年们先别忙着点赞。像马尔代夫这样完全建在珊瑚礁之上的国家,一次大的海啸就能将其尽数摧毁。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地点距离马尔代夫比较远,海浪到达马累时平均高度只有一米,但即使是这样的海啸还是造成了172人死亡的悲剧,因为这个高度已经超过了马尔代夫平均海拔的一半了。如果那次地震的震中位于附近海域的话,这个国家很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事实上,类似的自然灾害早就发生过很多次了。1988年发生的一次严重的海上风暴在马尔代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促使马尔代夫政府向日本人学习,围绕首都建造了一个防波堤,这其实就是一堆外表好似积木的水泥石墩子,它们不规则的形状能够把海浪打散,降低了那次印度洋海啸的冲击力,否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海啸还不是最危险的,毕竟海浪过后海水就会恢复原状,重建就是了。马尔代夫最大的敌人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按照科学家的预测,如果目前的上升势头持续下去的话,马尔代夫很可能会在10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全被海水淹没。这就是为什么马尔代夫一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最活跃的国家之一,多次代表小岛国联盟在大会上发言,指责其他国家态度不积极。
难怪马尔代夫如此激进。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气候变化主要是经济问题,但对于马尔代夫来说,气候变化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存亡。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的主因就是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产生了过量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提高了地球表面温度。让我惊讶的是,马尔代夫的谈判代表虽然很激进,但国内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却显得无动于衷,起码在马累,我丝毫看不出当地人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做的任何努力,大街上依然充斥着烧汽油的汽车和摩托车,密度一点也不亚于任何国家,密密麻麻的高楼里全都安装了空调,所用电力几乎全部来自汽油发电,而不是潮汐或者其他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本来像这样的小城市很适合发展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或者其他更清洁的交通工具,但马累却连自行车都很难见到。另外,马尔代夫使用的淡水大都来自海水淡化,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
当然了,马尔代夫是个小国,再怎么乱排也无关大局,但是这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如此激进,而且本身也不缺钱,应该给全世界做个榜样才对。可惜的是,我没有看到该国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任何努力。
除了化石能源之外,垃圾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问题。像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垃圾没有地方填埋,运出去更不划算,只能就地焚烧。马尔代夫把垃圾处理厂建在一个岛上,全国所有的垃圾都运到这里被焚烧,冒出来的黑烟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黑云,笼罩在印度洋上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
我们在马累停留了一整天,黑烟也冒了一整天,说明这家垃圾处理厂的焚烧技术还很落后。问题在于,这个岛距离马累非常远,黑烟影响不了马累的空气质量,如果仅从自身的角度考虑的话,马尔代夫人根本无需花钱提高焚烧技术。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地球就要遭殃了。这一点很像气候变化遭遇的困境,每个人排放的那点二氧化碳都不会直接危及自身,所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这就是气候变化问题之所以很难解决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派意见认为,气候变化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等出了问题再来应对不迟。比如,如果海平面持续上升,那就把防波堤加高,把海水挡在外面就行了。问题在于,科学家们早就提出了很多证据,证明这种可能性非常大,事先防范比事后弥补更省钱。可惜的是,大部分人不相信科学家的预言能力,不愿意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做出牺牲。
另外,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远不止海平面上升那么简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还会增加极端天气的强度,使得海上风暴的级别越来越高,这一点对于马尔代夫这样的海岛国家来说是很致命的。
还有,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不但会使海水温度升高,还增加了海水的酸度,严重影响了珊瑚虫的生长。珊瑚礁是由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堆积而成的,珊瑚虫对于阳光、温度和海水酸碱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不到0.1%的海洋适合珊瑚虫的生长。但是,这么一点珊瑚礁却养育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物种,所以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珊瑚礁是马尔代夫最重要的旅游资源,绝大部分来旅游的人都是来潜水的。我参加了一个旅行团,去马累附近的一个名叫Bandos的小岛上玩了会儿潜水。因为时间有限,我没租面镜,戴着泳镜就下海了。这个岛开发得比较节制,珊瑚礁生长得还不错,鱼特别多,虽然我每次只能憋气20秒钟,但已经足够我欣赏身边奇妙的海洋生物了。正因为憋气时不产生噪音,我第一次听到了鱼吃东西的声音。我身边的一些体长超过半米的鱼不断用嘴去咬珊瑚,发出轻微的咔咔声,好玩极了。
如果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珊瑚虫大量死亡,珊瑚礁就会失去颜色,出现“白化”的现象。如果“白化”现象严重的话,鱼类将无法在这里生存,它们吃东西时发出的美妙声音就再也听不到了。如果没了这声音,马尔代夫的旅游业就不会存在了。旅游业占这个国家GDP的四分之一,政府财政收入则几乎全部来自旅游业,如果旅游业垮了,马尔代夫也就差不多要完蛋了。
所以说,无论是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影响,气候变化都应该是马尔代夫人民最关心的话题才对。
“气候变化是马尔代夫人最不关心的问题,大家正忙着抗议政府腐败和选举不公呢。”一位年轻的当地导游对我说:“马尔代夫这几年的政治局势一直在动荡,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已经连续举行了3次总统大选了,每次都被现任总统认定不合法。我觉得,如果最终获胜的不是他,他就会这样一直选下去。”
原来,马尔代夫属于西方媒体所说的“独裁国家”,前任总统Maumoon Abdul Gayoom统治了这个国家整整30年,这期间虽然也举行过数次选举,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Gayoom实际上没有竞争对手。这种情况直到2008年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倡导民主改革的Mohammed Nasheed在那一年举行的选举中击败了Gayoom,成为马尔代夫有史以来第一位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总统。可惜好景不长,2012年Nasheed突然宣布辞职,由副总统Mohamed Waheed Hassan接任。后来有人爆料说,Nasheed是被枪逼着辞职的,这是马尔代夫富人阶层发动的一次政变。
“大部分马尔代夫人都不喜欢现在的总统,但他背后有军队支持,这个国家实际上是被一群黑社会所控制的。”那位英文很好的当地导游对我说:“别看马累白天平静,其实每天晚上都有人游行示威。去年马累一共有17人被谋杀,很多都和政治有关。”
当然,他的话属于一家之言,我无法判断真假。但我知道,这个国家在不久前还是一个相当传统的穆伊斯兰苏丹国,国民的文明程度和教育程度都很低。马尔代夫群岛虽然很早就被欧洲殖民者光顾过,但因为这里缺乏自然资源,又没有合适的深水港,所以无论是葡萄牙人还是英国人都不怎么重视,从来没有在马尔代夫建立过殖民政府,这一点和斯里兰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在这样一个国民教育程度很低,甚至连政权都不稳定的国家,环境保护也就无从谈起了。
马尔代夫的例子再次说明,环保本质上就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的一种预防。环保意识一定是基于科学的,只有科学才能对未来做出准确的预判。同样,环保决策的制定也必须是基于科学的,否则也很容易事与愿违。只有当一个社会具备很高的科学素养,以及很强的管理能力时,才会对可能发生的灾难尽其所能加以防范。像马尔代夫这样各方面的意识都很落后的国家,无论从表面上看多么像天堂,距离地狱都只有一步之遥。
更多马尔代夫相关信息请查看:www.yztxmd.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