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圈成“谣”篮,背后有内幕 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多种多样,但大致可分为几类。 第一类,抱有善意目的的谣言。比如网友们很熟悉的“今起我市高清摄像头将拍摄不系安全带的行为”,虽然目的是为了提醒市民注意行车安全,但经过核实,仍然是谣言。 第二类,唯恐天下不乱的谣言。这类谣言多为社会舆情,杀伤力最大,极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比如全国各地都有版本的“抢小孩”谣言。传到我市时,不法分子结合江东某位妈妈以及学校老师发的校讯通提醒,伪造了一起“权威”认证的“抢小孩”闹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起谣言传播过程中,还有人以所谓的“亲历者”身份推波助澜。 第三类,包含有商业目的的谣言。如今很多所谓“心灵鸡汤”文章,是别有用心的。要么是打击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要么是为了骗点击量而胡说八道。最典型的就是食品安全谣言,此类文章一出,甭管是不是真的,一般人会瞄上几眼,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谣言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也存在利益链。”民警说,很多谣言是由专业的“段子手”编造出来的,为了让人信以为真,往往采用“真中有假”的方式来迷惑人。由于个人专业性有限,大多数人无法立刻判断该信息是否谣言,所以常会抱着“不管真假,提醒总没错”的心态去转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传谣者。 要知道,微信公众账号的粉丝数量和内容阅读量,通常与经营者的个人收入以及公司的广告收入密切相关。而发布耸人听闻的内容,弄些“标题党”文章,很容易抓住微友的好奇心,成为拉动阅读量的一种方法。当然也有收钱故意抹黑商业竞争对手的行为存在。微信存在的监管难、打假难等问题,导致这类行为违法成本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