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宝妈因为爱护孩子有很多事情都是大人一手抄办的,生怕孩子“伤到哪里”“碰到哪里”。你们真的觉得你们这样是爱孩子吗?妈妈们放手吧,有些能力是必须要孩子自己去锻炼的。
在家里,常常是几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而到了幼儿园,则变成了一个老师,要照顾好几个孩子,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未必能将每一个孩子都照顾周全。 让孩子提前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自己用勺子吃饭、用杯子喝水、洗手擦嘴、上厕所、穿脱鞋袜等,可以让适应幼儿园的过程容易很多。 半岁之后就可以学习用杯子喝水; 1岁左右就就可以逐步教孩子自己吃饭; 2岁左右就可以进行如厕训练。 爸妈千万不要以照顾的名义,剥夺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
大多宝爸、宝妈对自家宝宝照顾的很周全,也非常了解。 宝宝「哼哼」两声,爸妈就知道他是想喝水、还是想上厕所。小手一指,就知道是想要饼干、还是想要哪个玩具了。 可是,在幼儿园里,只靠「哼哼」和用手指,老师很难知道小朋友想干什么。 所以,在宝宝三岁前,爸妈就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用语言表达想法。 爸妈要适当「装傻」,即使已经明白孩子的「哼哼」或是动作表达的意思,也要装作听不懂的样子,逐步地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来,从单个词、到短句、再到长句,循序渐进达成目的。 除了表达需求外,还要教会孩子遇到困难怎么办、如何向他人救助。 这样到了幼儿园,也不用担心老师不明白孩子的想法了。
在幼儿园中,每天吃饭、睡觉、做游戏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但这个时间表可能跟孩子在家里的作息时间不同。 如果孩子在家已经习惯了下午两三点睡觉,幼儿园里的作息时间却是一点睡觉,那孩子可能会在安排睡觉的候睡不着,在安排做游戏的时间又困得不行。 习惯的生活节奏被破坏,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各种情绪问题。 所以在孩子上幼儿园前,爸妈就可以提前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就开始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家里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一致,可以减少孩子入园后的不适应。
三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了,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恢复稳定,也可以出于自己的目的而故意放大自己的情绪。 如果孩子一哭就全都听孩子的,这会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我哭闹是管用的」,只要哭闹就可以不去幼儿园,适应幼儿园的过程也会因此变得更难。 面对孩子的哭闹,宝爸、宝妈要坚持自己的底线,尽量避免因为孩子哭闹就临时决定不去上学了。 爸妈可以跟孩子建立一个告别仪式,抱抱孩子并告诉他放学就会准时来接他,然后再互相挥手说「再见」。并信守承诺,准时来接宝宝放学,来处理宝宝的情绪。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喜欢小群体玩耍,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会表现出亲近的意愿,开始互动,进行简单的交流,交换玩具,并喜欢相互模仿对方的行为,但还是以自己玩为主。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结交小伙伴的冲动。更不要过分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太过干预只会让孩子在遇到冲突的时候,依赖家人来解决,自己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形成挫败心理,畏惧社交。 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爸爸妈妈可以多让孩子接触同龄的小朋友,例如,傍晚可以多带宝宝到花园散步,结识同龄的小伙伴;周末时间多带孩子到有小孩的朋友家玩,克服孩子的“社交敏感”,激发孩子的社交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