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走 路 ——程 埃 于2010年8月18日—— 引 子 婴儿初学走路,靠父母耐心引导和本人磕磕碰碰摔出来的 人类的行走是靠两条腿交替向前迈进,每走一步都需要变换重心才能步伐稳健。 婴儿初学走路,往往就是在摸索如何掌握好重心来协调行走的步伐。婴儿一般在10个月后,经过扶栏的站立,婴儿基本可以扶着床的边沿,横着慢慢地走了。在婴儿学走路的时期,一般的父母都很有耐心并不急于求成,更不会因怕自己的宝贝挨摔就停止不练习了。 让孩子学会走路,那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孩子跌跌撞撞扑向大人的怀中,为了让婴儿掌握重心让他大胆地尝试走第二次、第三次,每一个婴儿家长都以十分的耐心引导和鼓励婴儿学走步。婴儿通过一定的时间,渐渐地掌握要领并熟能生巧,会越走越稳,越走越远,用不了多久就能独立行走了。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包括所有成功人士的故事,都是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地走过来。 一条又一条的复杂而又坎坷之路,让人心生向往,也让许多人踌躇不前。 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市场就像一望无际没有尽头的大草原,而志向就像罗盘仪,兴趣就像一匹骏马,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让你奔向理想中的目的地。奔跑过程中,往往也难免出现志向明确、兴趣浓厚,但天有不测风云,大环境的变化总是诡谲难料的,途中也难免也会碰到挫折,这时候就需要寻找能够激励自己继续向前的动力。 来到一个企业,看到在车间流水线工作的年轻员工们,他们(她们)身上还残存着自己家乡的土腥味,却背着“打工仔”“打工妹”的标签,从他们(她们)无奈的眼神中透露出孤独,期盼中寻求依靠,有时集体陷入沉默。 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希望,他们知道流水线只是眼前的青春饭,也是他们走向广阔世界的跳板。由此,在流水线上的许多员工确实实现了蜕变,彻底扯断了自己与绵延不绝的流水线的关系,奔向希望和诱人的另一条路。他们有梦,有时间,足以支撑他们去企盼一个更美好的前程。 那些大胆地从流水线车间走了出来,搞销售、跑业务、当某品牌的代理,当小贩、开小店,梦想发展搞连锁店……他们(她们)期望在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和车,争取当上一个经理级的人物,出人头地,赚够100万,最好500万,甚至1000万,让自己在陌生的城市中混出自己的一席之地,有朝一日自己当老板。阳光下,无论是谁都在努力走自己的路,一条人生之路。 (一)、成功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的一辈子最难规划的就是自己的人生之路,但可以把握住自身的价值。与其盲目追逐瞬息万变的职场变化,还不如好好定下心来经营自己的事业,提高自身的价值。 有了追求的目标,在每一次转换跑道的过程中,才能比其他人都要更坚定、更知道自己要什么。 凡事起头不嫌小,任何人的创业都是从零开始的。一颗种子可以孕育出一片广大的森林,但如果你连一颗种子都不肯播种,就不可能享受漫步在一片森林中的惬意快活。 每一个人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那一天开始,都有自己的梦想,幢憬未来。甚至还有人梦想到自己40岁时的模样,因为许多人都认为男人在40岁时最成熟、最具魅力,所以40岁成了人生规划的第一个里程碑。 但是回头仔细看看和核算一下,读完大学毕业混二年自己已经27岁,距离40大关其实也就只有13年。想到这里会不会猛然醒悟?觉得自己的时间真的是那样的暂短而有限呢,一句话,蹉跎不得。不得不好好想想,如何确保自己在这珍贵的13年间,可以年年增值呢? 关键在于学会投资的功夫!不是为了投资赚钱,而是趁早学会对趋势的掌握,顺势铺出自己该走的路、该加强的专业知识及经验。 或许在座的很多人会说:“你说得容易,万一现在的一切努力失败付之东流或者缺乏像伯乐的人来问津,怎么办?” 老实说,三十年前我也曾经午夜梦回,心中对未来涌现一股不确定感。那时候,我就会想尽办法帮自己找到继续努力的理由,不停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决定及判断。从自身工作的努力中得到往上提升的力量跟动机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刺激和激励自己。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我一直认为自己很敬业而且也属于专业性管理人才,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发现我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人都是这样,唯有体会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才会产生向上的动力。现在我看到一大片八零后的优秀年轻人,我就会时刻提醒自己“长江后浪推前浪”,因此对于未来也产生更大的远景规划。 老一代人以苦为乐,以苦取乐,以苦为荣,那种群体性的一辈子不怕吃苦而盲目乐观带来社会整体落后的悲剧。 因此我常对自己说,吃苦要有动机,这个动机就是“我们今天的吃苦,创造明天的成功”。 如果环境让你觉得“反正我又不会成功,干吗现在要吃苦?”这就说明问题大了!网络上有一篇关于“一亿人生”的报道,说的是一次民意调查询问年轻人觉得人生要赚多少钱才够?居然有不少年轻人随口就是一亿。 但问题是,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哪来“一亿人生”的期待? 在这里我不敢倚老卖老,不过看到许多媒体常常毫不留情地批判现代的年轻人整天追求安逸享受而不求上进,大多数的年轻人选择消极面对,特别针对在城市中的一些独生子女们装酷而“啃老族”的一代人,我的内心其实是激动不平的。 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让我看到你们这一代年轻人眼中流露出渴望成功的眼神,有时候缺少的只是一个可以表现的舞台,以及一股奋发向上的动力。 以前的年轻人最想知道如何成功。但现在,八零后的年轻人想知道的是如何从迷惘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所以今天所讲的一切是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是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年轻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一个模式走,衡量成功也是采用一元化的标准。 比如:在学校读书看成绩,踏入社会看头衔。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变得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成功的评价,更是以个人财富为指标。 问题是,有了最多的财富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有利就一定快乐吗? 不!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呐喊 不! 我认为,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多元化的,能为他人带来快乐,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别人的信任,能找到自我。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需要竭尽全力和同辈竞争,而是要在乎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