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11 2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dondonhu</i>在2008-3-11 21:27:00的发言:</b><br/><p><font color="#ff0000">"一些山越人继续南逃,到了南海郡与交趾郡,就是今天广东、广西与越南一带。由此也可以说我们现在这些宁海人在母系祖先这一方面有少量山越人的血统。"</font></p><p>宁海土话和广东话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看来楼主的历史知识为我的疑点提了一些理论基础。</p><p><font color="#ff0000">“从象山摆渡到今天奉化与鄞州区的水路不仅路途上比陆路要近得多,而且也安全得多。”</font></p><p><font color="#000000">估计象山新建跨海大桥,一为减少从陆地通道上宁海带给象山的制约,二为重续历史渊源了。</font></p><p></p><p>对于“<font color="#220000">宁海县在建国后的<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tahoma;">1958-1961</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年短期并入象山县”,当时行政划分的缘由是什么?(是为隶属宁波地区的过渡?因为3年的行政隶属象山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也曾经亲眼看到一个长辈的户口本写着,户口:象山。可见这3年隶属象山还是留下很多历史痕迹的。</span></font></p><p><font color="#2200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span></font></p><p><font color="#2200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及后来三门从宁海肢解回归台州”缘由?</span></font></p><p><font color="#2200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沙柳镇在宁海和三门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及争夺山地当时造成宁海三门2个县的争端,甚至因为隶属不同地区造成宁波和台州地区级的利益纠纷。</span></font></p><p><font color="#22000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宁海在线比较草根和市井,难得有楼主这样知识渊博之士来指点历史,是以急忙请教一些问题,方便的话,希望得到指点,先在此谢过了。</span></font></p></div><p>宁海话与广东话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不是因为山越人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些话在古代就是汉人所说的话。在秦汉时期,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国的统治中心,当地的言语就如现在的普通话。秦始皇统一六国,曾经派遣五十万大军进攻南越,就是今天广东、广西以及越南等地。然后在当地建立了南海郡与交趾郡,由一个河北真定人赵佗任最高长官。秦末时,天下大乱,作为秦国的臣子赵佗理应率军北上救援。但他却心生割据的想法,在两郡割据为王,称南越国。他所率的数十万大军回不了老家也只能落地生根,跟当地的越人女人婚配。南越国与东越国、闽越国不同。南越国的最高统治者为汉人,不是越人,贵族阶层也全是汉人,说汉语用汉字。因为当时汉文化的先进性以及汉人处于领导地位的原因,使得当地的越人也渐渐说起了汉语。据说广东潮州与汕头地区的方言是最接近汉代关中方言的。包括宁海在内的广大江南地区也一样,汉人进入后长期处于优势与强势的地位,汉语是官方言语,而且汉人移民也较多,最后同化了山越人,于是大家就都说汉语了。南方地区的方言比较多地保留了秦汉时期古汉语的发音。主要特征是平舌音多,几乎没有翘舌音。如“敲”这个字,现代普通话发音为qiao,古汉语发音为kao,跟宁海话与广东话一样。现代北方由于游牧民族的不断进入,融入了许多儿化音,比如偶尔这个词的普通话发音在古汉语中是找不到的。当然越人的语言也在我们宁海人现代的言语中留下了一些痕迹。比如我们现在普通话说“是”,在汉代时关中方言说“诺”。我们宁海人现在说“唉”。这个“唉”字的发音据专家考证就是古越人的言语发音。古越人居住在沿海,很早就泛舟出海。甚至到达日本沿海,他们的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的日本人,日本人当时被称为“出云人”。日本现在表达“是”的意思说的是“哈依”。跟宁海话挺象的吧。其实也不仅仅是宁海,绍兴地区的方言在发音的音调上据说跟日语是非常接近的。</p><p>三门县是在国民党时期就立县的,是1940年,沙柳当时是宁海县的。到了一九八三年,割让给三门。因为海塘山地等资源的分配问题与宁海县一市等乡镇纠纷不断。大规模械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不断发生,三门沙柳人在械斗中经常吃亏。利益之争嘛。现在好一点了,不打了。但三门人居然注册了“三门青蟹”这个招牌,但蟹多数又是宁海出的,说明宁海人还是慢了一拍。以后用文斗了不要武斗了,相信宁海人应该也不会输给三门人吧。</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