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背苇鳽(英文名:Von Schrenck's Bittern,学名:Ixobrychus eurhythmus),是鹈形目鹭科苇鳽属的鸟类。俗名水骆驼、秋小鹭、秋鳽。雄鸟上体紫栗色无斑纹,胸有深色中央纵纹。雌鸟上体具点斑或鱼鳞斑,下体具纵纹。分布于亚洲东部,包括马来西亚、巽他群岛、菲律宾、台湾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华北、浙江、长江流域、福建、四川、西藏、云南、华南及海南等地。多生活于水库和山脚边的稻田、芦苇丛、滩涂及沼泽草地,在西藏见于海拔2300米的农田,营巢于草丛或苇丛中。外形描述体小(33厘米)深褐色苇鳽。雄鸟:头顶黑色,上体紫栗色,下体具皮黄色纵纹,喉及胸有深色纵纹形成的中线。雌鸟及亚成鸟褐色较重,上体具黑白色及褐色杂点,下体具纵纹。飞行时翼下灰色为其特征。
虹膜:黄色;
嘴:绿黄色;
脚:绿色。地理分布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中国东部、朝鲜及日本。越冬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不罕见,繁殖于黑龙江经中国东部及中部至云南广东。迁徙经过海南岛及台湾。生活习性紫背苇鳽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上富有岸边植物的河流、干湿草地、水塘和沼泽地上,也见于山区村屯附近的水稻田、水渠及其他水体边上。常单只活动,偶尔也见成对和成小群。通常在晨昏活动,但休息时多隐藏在在芦苇丛或灌丛中。
性较孤寂而谨慎,常默默的、毫无声响的活动在芦苇沼泽地上或水域岸边。除繁殖交配期问的晚上常发出一种奇特的近似“gup—gup—gup一”的鸣叫声外,活动时一般不鸣叫。但是当被从隐蔽的芦苇丛惊出起飞时,也常发出一种粗犷而低沉的叫声。飞翔时两翅鼓动缓慢、飞行速度低,常贴水而或芦苇上面飞行。通常飞不多远又游入芦苇丛或草丛中。受伤后也能在地上大步奔跑,危急时也能用嘴进行自卫。在茂密的芦苇丛中也能快进行走。有时甚至进入城市公园或住宅庭院内,停落在树的低枝上。
紫背苇鳽主要以小鱼、虾、蛙、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黄昏和清晨在湖泊、河流和水塘边的芦苇丛及沼泽草地上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植物和灌木茂盛的湿草地和沼泽地上。常单独成对营巢。巢很简陋,呈浅盘状,用芦苇弯折构成巢基,上面铺垫少量枯萎的苇叶。巢外径19.7(17.6~22.0)cm×18.7(15.5~21.0)cm;内径12.3(10.5~14.5)cm×11.8(10.0~13.9)cm;巢高6.9(8.0~9.5)cm;巢深2.4(1.4~3.7)cm;巢出入口宽5.2(3.6~7.4)cm。年繁殖1窝,窝卵数4~6枚。卵椭圆形,呈白色。采于吉林的卵大小为26.3mm×33.0mm,重11.8g,而采于秦皇岛海滨人工海防林的紫背苇鳽卵大小为32.65(31.5~35.0)mm×24.9(23.2~25.7)mm;重9.1(8.5~10.2)g。卵孵化期为18~19天,孵化率72.9%。育雏期30~40天。
区别辨识紫背苇鳽雄鸟与黄苇鳽的区别:
紫背苇鳽雄鸟与栗苇鳽的区别:
叫声飞行时发出低声呱呱叫。鸟种资料中文目名鹈形目中文科名鹭科中文属名苇鳽属拉丁目名PELECANIFORMES拉丁科名Ardeidae拉丁学名Ixobrychus eurhythmus英文名Von Schrenck's Bittern命名作者Swinhoe, 1873繁殖区EU : se Siberia, Korea, Japan and e China非繁殖区se Asia to the Sundas and Philippin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