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王宫,是缅甸贡榜王朝第十任国王敏东王,于1853年后新建的,是从东塔曼湖对岸阿马拉布拉古城迁都曼德勒。皇宫每边长2英里,占地有近10平方公里,二次大战时盟军为消灭龟缩在王宫里的日军,毁于飞机、重炮轰炸,只剩下城墙与城门。1989缅政府依据历史图片与资料重建,恢复了89个大殿,但只是一小部分,现大部分仍为军队营地,城门都有军人把守,进岀需有证件。 重建的主殿,金塔红顶金檐金柱,在强烈的午前阳光照耀下,非常亮丽壮美,其他宫殿多为深红色,红顶红墙红柱,在蓝蓝的天空和绿树草坪映衬下也非常漂亮。今天,游人如织,热闹如市,似乎恢复了当时皇宫的繁华景象。但走进殿内,空空荡荡,没有家具和陈设,只有一根根柱子呆立着,不要说没有皇家气象,更似一个大模型群。 在最大的“金銮殿”中间,塑有末代国王、王后并坐的塑像,国王一脸呆滞,王后有男人相,双目锐利,脸露凶色。这如实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据记载,一代英主敏东王年老多病,由皇后主政,皇后无子,为保权力和血统,将自己的二个亲侄女嫁给懦弱王子锡袍为妻,其为同父异母兄妹婚。敏东王谢世,锡袍登基为王。很快,身为王妃的妹妹苏帕雅勒取代姐姐为皇后,为独览大权,一步步杀掉功臣能士,使缅甸国力日弱。并且,她既接受英国人贿赂,又不自量力欲收复被英国人略去的若开邦等地。遂使英国1885年发动第三次英缅战争,并再次取得胜利。从此,整个缅甸并入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一省。国皇、王后一族掳虏至印度软禁至死。所以至今缅甸人对未代皇后怨恨有加。象中国人看慈禧太后一样。 所以,皇宫虽毁于二战,但王朝早在40年前就毁了。建一个王宫模型足够了。不为光复,实为知耻。 我以为,虽然缅甸王朝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二次英缅战争失败后,只剩半壁江山,但若重视内修,外不存妄念,象泰国一样保持独立的小王国是有可能的,因为英国人垂涎的富庶又交通便利的下缅甸,已入其囊中,多山又闭塞的上缅甸不会入其法眼。先进的工业社会取代落后的农业社会虽然是浩浩大势。但也会有例外,如缅甸的邻居一一泰国。 浓浓佛教氛围的国度,出如此无良王后,亡国也许是天意吧。 午饭后,回酒店稍休息了会,就去柚木宫,这是人们的俗称,正式名叫“金色宫殿柚木寺”。原是敏东王和王后的寝宫,也是敏东王驾崩之地,他的继任者锡袍王为避讳,将整座宫殿搬迁到现在这个地方。 看上黑乎乎的,破败不堪,正方形三层结构,四周回廊贯通,整个建筑都由柚木构成,层层叠叠都雕刻着繁复的纹饰和人物造型,很是精美,人物形象大多类同,但也奕奕如生。虽经150多年历史,但黑而不烂,旧而不败。虽然表面金箔已脱尽,“金色宫殿”名实不相附,但仍堪称一件大型木雕艺术品。 柚木宫虽然老旧,但与马哈莫尼寺一样仍不允女性进殿。也许是曼德勒人因憎恨王后,连同全体女性也牵连了?不得而知。因为佛主是讲“众生平等。 老天有眼,让一代英主敏东王留下一座生前居住,死后让后人怀念、祭奠的宫殿。不象他的子女,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台上,连战火也烧不掉。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中叶,英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从经济、政治向思想、宗教全面入侵。缅甸不但失去半壁江山,而且从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基督教、印度教和依斯兰教逐步向上缅甸渗透,英主敏东王深感压力,有2000多年传统的佛教面临挑战。于是他从1860年起,用8年时间,把三藏经文等佛教经典用缅甸文刻在729块大理石石板上,每块石碑建一座塔保存。而且,于1871从缅甸本国、东亚南亚、南亚佛国邀请2400高僧,召开世界第五次佛教集结大会,要知道这是离第四次集结大会已有1800年。这次集结用时五个多月,逐块石碑阅读审核矫正上面的佛经,并悬赏若发现一个错字,赏金一锭。所以,这本“书”意义非常深远。 我们从柚木宫出来后,不到二十分钟就到了固都陶佛塔,眼前一大片雪白的佛塔,围绕着高耸的金塔,一圈一圈,排列整齐,浩浩荡荡,见此无由不令人震撼。我穿行在白塔间,如在梦幻中一般,不知今日何时,身在何处。从塔窗向里看,灰黑的大理石上刻着密密码码如蝌蚪一样字,犹如天书,我虽不识一字,但能感觉到她的神圣。 因还要去看乌本桥日落美景,需有大半小时车程,导游催我们上车了。我想,如让我再待半天一天,或许也不能看懂蝌蚪文,但能悟出点什么真缔,现在就这么匆匆来匆匆去,只收获了几张照片。有点无奈。 以前,我从杭州飞成都的飞机上看过日落,飞机追着落日,落日在白云边上慢慢下沉,有点单调,我在加勒比海游轮甲板上看过日落,太阳似一个火球慢慢融化在大海里,很感新奇,我在圣托里尼岛看日落,看太阳慢慢地乏味地被爱琴海吞没,无声无息,但红色霞光照在岛上满山遍野的蓝色球形屋顶和白色墙壁小屋上,确实感觉有梦幻之美。从此,似乎悟出了点道道,看日落美景要有淡淡的云彩照应,非常的物景映衬。但愿今天有好运气,看到有如驴友炫耀的照片那么美。 据介绍, 鸟本桥,有160多年历史,架在曼塔那湖上,桥以出资筑桥人命名,用1000多根柚木为柱,完全以榫卯结构不用一个铁钉。桥长1200多米,中有六个休息亭。 我们到时稍晚了点,太阳已很低了,但没见有云彩。路上挤满了人,湖滩上停满了车,本来直接上船去湖中最佳点观赏,大家要求去桥上走走,于是先上了桥。桥上比路上人更多,挤在一块移动很慢,我走了一小段就回了,抽了点时间到桥下走了一圈。感觉桥木身没什么特别,竖的柱横的梁,上铺木板,就这么简单,好象没技术难度,少工艺美感。可能是这样古老的木桥比较稀有而成名,更可能是摄影师们,把古桥、夕阳、晚归之人构成非常有意境的图像传播而为众人仰慕,尤以桥上三、五个笠帽红衣僧人布施夜归图最闻名。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小资”情感。 我们十人分三船,由船夫操浆向湖中划去,多年的淤泥积累,湖两边陆地扩大,桥一大段已为旱桥,船到了湖中间,天空仍朗朗无云,桥上人挤人,湖里船碰船,岸上车埃车。要拍架在水上孤冷的桥,走在桥上匆匆的行人,落在水边波光粼粼的太阳,映天空绚丽多彩的晚霞,这样的美照很困难了,更不可有如照片“僧人晚归”那样的意境了。有些船往回划去了。导游说他们是当地人,不为看日落。于是,我们索性在对岸下了船,从桥上走回来。这时天也快黑了,仍没彩霞出现。我在桥上发现有一大段已用混凝土桥柱桥梁。乌本桥回到了桥之为桥的本质。 自从照相机诞生,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运气好的人拍了几张美景,就广为传播,众人以为只要到那里,人人都可看到美景,拍得美照。其实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山水还是那样的山水,美是个人的感觉,有美的心灵才有美的景象。发现美的过程,欣赏美的心态更重要。就如苏东坡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今天我已享受到了欣赏落日美景的美好过程,足矣。欣然坐车回返。拍的照片当然自觉非常的美,因为注入了非常美好的心灵。 明天就要离开曼德勒了,两天的行程满满,收获也颇丰,可惜的是没有机会看一看缅甸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尝一口孕育缅甸千年文明千万民生的江水;遗憾的是没有机会登上曼德勒的父亲山,看看佛教圣地的全景,曼德勒的辉煌与苦难也许看得更明白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