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医生很为我们考虑,经常下楼给我们看病,省得我们上楼。”在宁海县第一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北部医院采访全科医生朱运权时,有患者这样说。
由于病人多、看病仔细,朱运权经常很晚吃午饭。大家打趣,食堂阿姨没见到他来吃午饭,就不会收摊。
朱医生在坐诊
“把我弄得有力气一点”
前几天,82岁的徐大爷来到朱运权的门诊,提了个要求——“把我弄得有力气一点”。
徐大爷有点郁闷,最近老觉得乏力,也说不出来哪里不舒服,就是手脚都没力气,整个人软绵绵的。
这病得怎么看呢?需要安排个全身检查吗?基于长期来对徐大爷健康状况的了解,朱运权推测可能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血糖、血脂没有控制好,二是感染,尿路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
朱运权让徐大爷做了4项检测:血脂、糖化、血糖、小便。检查结果证实了两个推测都是对的。老人的血糖高达16,白细胞单位值超过1000。找到病因,徐大爷乐了:“看病就要找你,了解我,又专业。”
对症处理,朱运权一方面通过注射胰岛素帮助徐大爷降血糖,另一方面通过消炎药物来治疗尿路感染。
两天后,徐大爷再来复查时,已经觉得“有力气多了”。这次复查也有些特殊,朱运权的诊室在二楼,徐大爷在一楼大厅让女儿给朱运权打了个电话。很快,朱运权下楼看了老人,做出诊断,老人就不用特地上楼了。
这是朱运权和很多老病人,尤其是行动不便老病人的“默契”。病人不方便上楼时,就由医生下楼来诊治。
朱运权回忆,他和徐大爷认识26年了。“当时,我还是个刚工作的小医生;他还风度翩翩。这26年,他有点头疼脑热都来找我看病。一晃,我们也都老了。”
祠堂里的健康课中途没人走
朱运权的同事告诉记者,“下楼”服务外,“上门”服务也是他的特色。
家庭医生每年为患者提供一次免费的上门服务,朱运权却往往把一次变成了无数次。
刘奶奶77岁时摔断了腿,由于身体原因,骨折治疗并不理想,只能躺在床上,身上也长了褥疮。
换药、打针成了一件难事儿。一来,行动不便;二来,路途远,老人受不了路上的颠簸。
朱运权了解到情况后,给刘奶奶开了家庭病房,这当时在宁海还是先例。之后,朱运权每天下班后上门为老人清创、换药。快的话,半个小时左右,慢的话要一个小时。休息日,朱运权住在宁海城区,也特地往返一个小时给老人换药。两个多月后,老人的伤口彻底恢复。
一次,老人吃菜包噎住,等家人发现时几乎没了气息,家人赶紧打电话给朱运权。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朱运权立刻指导他们如何抢救,自己也赶紧前往,最后大家一起将老人抢救回来。
而对联村的兰丁村村民,朱运权也是坚持每月10日进村服务、上门服务。
“以前路很差,现在路好了,开车20多分钟就到了。”朱运权一早会来到兰田村的祠堂,先给大家上一节健康课,讲讲高血压怎么控制,中风怎么预防等。他的道具很简单,有时候就一个啤酒瓶盖,告诉大家,每天做饭放的盐,就一瓶盖,而且要平的,不能冒尖。
一开始,听课的人不多,听着听着,有人就散了,去干农活了。现在,每节课都有五六十个人来听,中途也没人走了。宣教课后,开始看病、配药,再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
随后,他再前往丁家岙村。忙好,往往是下午一点多了。
每月10日,成了他和村民们固定的“见面日”,风雨无阻。村民们也用很淳朴的方式感激他。有时候,讲课前泡上一杯自己家炒制的茶叶;有时候,硬塞给他几颗盐烤土豆或是一个糯米饭团当午饭;有时候,邀请他去自家的新房看一看。
“找女朋友、儿子找女朋友也来和我聊”
怎么做好一个社区医生?朱运权的理解很简单——态度要好,不要怕麻烦,耐心要足。
朱运权说,对基层医生来说,不用刻意地想着怎么维持好的医患关系,而是可以自然而然地当成朋友、亲人来相处。
有意思的是,除了病情,朱运权的很多病人、尤其是老病人还总是愿意和他分享生活。他开玩笑说:“以前是问我,找这个女朋友好还是找这个女朋友好。一晃这么多年,现在儿子找女朋友也来和我聊,参考我的意见。”
朱运权对病人总是耐心,叮嘱得详细,加上找他看病的病人也多,因此,他经常是医院食堂最后一个吃午饭的。
医院办公室的同事向记者报料:“我们食堂阿姨没见着朱医生来吃午饭,是不会收摊的。”
来源:宁波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