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客服电话:0574-65520000
搜索
查看: 14528|回复: 0

2023考研季 这些新特点值得关注

[复制链接]

1674

主题

2512

帖子

2万

积分

Lv.18 一品总督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积分
21705
在线时间
164 小时
发表于 2022-10-11 12: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又到了考研季。
      2023年度研究生考试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考研的相关话题也在持续升温。报名人数会不会持续走高?招生人数会有哪些变化?专业课会有怎样的调整?网络热议的“逆向考研”现象该如何看待?近日,这些问题总是登上社交媒体的热搜位置,牵动着考生的心。如何看待2023年研考新趋向?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2023年研招计划尚未出炉,“缩招”可能性不大
      “目前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计划还未下达,但根据近三年情况来看,研究生招生呈稳中有升趋势,平均增长幅度为10%左右。2023年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人数预计会继续增加。”西安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祥模说。
       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尚未公布,但是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所谓“知情人士”已经在猜测“考研缩招”,甚至分析,“推免生”名额增加,导致统考生名额减少,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传毅说:“‘推免生’的名额,国家规定一般控制在当年学校全日制招生总计划的50%。具体到每个学科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及院校发展规划自主决定。”
      事实上,根据每年统考报名人数和招生人数来看,许多学校和专业“推免生”名额远低于50%。比如西安工业大学,只有10%。
      赵祥模介绍:“学校2023年‘推免生’计划较2022年有所增加,但由于招生计划同步增加,所以目前生源主要来自参加统考的应、往届考生。”
      记者了解到,根据教育部要求,有的学校2023年研究生拟招生计划按照去年实际招生人数的95%规划,实际招生人数最后按照教育部招生计划确定。这是不是所谓“缩招”的一个动向呢?
      “据我了解,在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正式下达招生计划前,所有高校2023年拟招生计划都是按照这个要求来执行,并且近几年基本都是这样执行的。我认为,这是统筹考虑全国研究生规模稳步增长的结果,根据往年的情况,正式下达招生计划时,一般招生数量都会高于此前的拟招生计划。”赵祥模说,“每年研究生招生名额计划都是由上级教育部门下达到学校,学校综合考虑未来发展与学科布局,向以国家重大战略、基础学科、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的学科(领域)倾斜。”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一直呈现扩张态势,报考人数亦然。数据显示,2023年报考人数仍会增加。总体来看,可能会缩招吗?
      “从目前总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2023年研究生缩招的可能性不大。”赵祥模说,“据教育部公开数据,2016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22年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较2021年增加21%。考研人数持续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高校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再加上两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压力增加、出国留学风险加大,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优势,更多本科毕业生加入了考研的队伍。”
      赵祥模说:“国家制定研究生招生计划时,并不是盲目地、普遍地扩大规模,而是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差别化地扩大招生规模。过去几年,研究生招生名额重点向中西部地区高校进行了倾斜。”
      王传毅同样认为:“研究生招生名额计划主要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的受教育需求等多个方面统筹确定。依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20》的相关统计,25~64岁人口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比,美国为14.26%,英国为14.64%,韩国为4.45%,中国仅有1%左右。因此,招生规模可能还会扩大,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增幅不同。”
      考试内容及参考书目更换是正常现象,与“难度”无关
      许多学校的2023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已经公布,一些专业课考试内容有了变化,比如参考书有更改等。这也引发高度关注,是不是意味着考试将更“难”?在报考人数极可能增加的前提下,会不会“难上加难”?
      王传毅说:“专业课考试内容的变化属于学校依据人才选拔要求以及学科理论知识发展变化进行的自主调整。随着知识的更新、人才选拔要求的变化,考试内容以及参考书目的更换是正常现象。”
      近年来,教育部要求推进按一级学科命题。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根据这一要求,将自命题科目数从54门降到33门,并及时公布《西安工业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指南》。
      各学校公布参考书目,实际上是为减轻考生复习压力,方便广大考生备考。
      “考研人数增加不一定带来考研难度的增加,10年前考研人数少,但招收的研究生也少;现在考研人数增加,但招收的研究生也在增加。因此,不能刻意放大绝对数量的增长来‘贩卖焦虑’。”王传毅说。
      “最需要看到的是,比考研规模更重要的是考生报考的学科结构。目前考研的一个现象是,经济管理等热门学科竞争激烈,但涉及国家重大战略的高精尖缺学科却时常遇冷,冷门绝学难有传承。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考研群体进行引导,让更多考生将个人学业融于国家民族复兴大业之中,是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王传毅说。
      对于考生个体来讲,能否杀出重围并不在于报考人数和分数线,而在于自身在所报专业和学校的排名情况。
      研究生分数线是依据招生名额与进入面试名额的比例划定的。例如,一所院校招收100个人,如果招生录取人数和参加面试的人数比例是1∶1.2,则会有120人进入面试,分数线则由高到低降序排列。具体进入面试的差额比例,国家指导性建议为一般不低于120%,具体由各学校自定。
      赵祥模说:“分数线划定原则是,首先考生分数要达到所在学科(领域)当年国家分数线即国家确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包括应试科目总分要求和单科分数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过线’。考研国家线有A区、B区两档划分,这两类地区的分数线通常会相差2~10分左右。在此基础上,学校可根据达到国家线的人数和招生计划的匹配度进行自划线,自划线的分数视当年情况由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集体研究确定。”
      “逆向考研”现象,折射出专业学科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
      “逆向考研”也是近期热点话题,即“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考研目标不再局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普通院校也列入选择范围。不少人将此看作考研“形势严峻”的信号。
       “实际上这种情况往年一直都有,有的是由于选择专业和导师的原因,有的是因为许多学校之间其实并没有外界流传的那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对个体影响确实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专业和学科方面,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判断与选择机会,也希望考生结合自身能力和兴趣去选择合适的院校。”赵祥模说。
      王传毅认为,考研是考生基于个人意愿和个人能力的综合判断,固然考生有“成功概率”的考量,但更重要的还是看报考学科的优势特色水平。
“首先,国家一直鼓励高等院校特色发展,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上争创一流,因此,尽管考生在一定程度上会考虑学校整体的办学历史、学术声誉,但更重要的还是会看报考学科的优势特色水平;其次,目前出现了很多市场导向的大学排名或学科排名,其指标体系存在重大缺陷,特别是基于论文或项目之类的‘五唯’指标进行简单化排名,不能反映高校或学科全貌,尤其不能反映人才培养特色质量及对国家、地方的支撑贡献,因此以高校排名来对高校分层戴帽,且作为考研参考,既不符合国家精神,也缺乏科学性。”王传毅说。
      考研缩招、逆向考研、报考人数增加、参考书变更……网络平台上伴随着这些话题的,总有各种辅导机构、辅导材料、网红指导专家之类的帖子,“流量”背后的利益提醒我们警惕“贩卖焦虑”的情况。
       “我认为,社会上一些媒体或考研机构为吸引眼球,过度放大了一些事实,也刻意隐藏了一些事实,确实存在‘贩卖焦虑’的现象,应当客观理性地去看待考研人数增加这一现象。”王传毅说,“考研人数增加可能是受疫情影响所产生的短期波动,增加的人数一部分来源于受疫情影响未能申请或暂缓申请出国读研的考生,另一部分来源于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未能就业、不得不考研延缓就业的考生。疫情之后,这两部分群体的读研需求可能产生显著变化。”
       赵祥模说:“考研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如何正确面对紧张、焦虑也是每一位考研人的必修课。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从复习到最后走进考场,会经历很多困难。考研不能决定考生的一生,只是多了一种选择,考生应放下包袱、轻装前行,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考出好成绩。同时,考生应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在全面评价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高校及专业。同时,要根据各招生高校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参考书目准备复习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还要密切关注各个院校的招生及调剂政策。”
      来源: 光明日报
下载宁海在线客户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户端|浙公网安备案 33022602000116|宁海在线 ( 浙B2-20090316-1

关于我们|电话:0574-65520000 ,GMT+8, 2025-1-19 20:21 , Processed in 0.082158 second(s), 2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0-2015 NHZJ Inc.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819844444  邮箱:admin@nhzj.com
 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电话:13819844444  邮箱:admin@nhzj.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