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能挺住”
“我来顶班”
“我去支援急诊”
“患者太多了,监护仪不够了”
“我们去借,一家家分院去调集”
“快去休息一会儿吧,三天了,正常人都受不了了,更何况你还......”
“大家不都在坚持么?我不走!”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来,宁海县第一医院面临着巨大的接诊压力。发热门诊日接诊量突破1400人次;急诊日接诊量逾600。面对井喷的患者数量,医护人员克服身体极限咬牙坚持,奋力成为全县人民的“医靠”。
然而,他们不仅是白衣执甲的战士,也是父母、子女、妻子、丈夫,更甚者,他们此时也是患者。在多重身份之间,他们更希望能为患者多做一些,在这艰难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并肩作战,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和精神支柱!
【神经内科 尤燕锭 2022年12月29日文】
很多年没有写作文了,今天不知怎的,就是想写一些文字,记录这段时间我们医护人员的点点滴滴。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普普通通是他的人设,碌碌无为是他的日常,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们总能挺身而出,逆向而行。我亲爱的“战友们”,你们,就是这种人。
自从12月初国家抗疫政策调整后,奥密克戎病毒肆虐,“小洋人”越来越多,当然也包括科室的医护人员们,一个个都相继中招,别人可以在家休息,就像朋友圈里说的,“家里养阳”,可是我们是医护人员,有些疾病不会因为“奥大人”而发病率减少,所以带病坚持岗位是普遍现象。
林蓓蓓,一个腼腆的姑娘,其实也是二个孩子的妈妈,我们科室的中坚力量,常年管理抢救室的护理工作,任劳任怨,平时话不多,工作极度负责,我们搭班的医师都知道,病人在蓓蓓手里,我们省了好多心,记得12月24日那天,抢救室病人一个比一个重,30床脑梗死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双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又出现急性消化道出血、血钾危急值,27床脑干梗死、昏迷伴有高热,出现尿储留,25床患者昏迷躁动,28床大面积脑梗死需要留置胃管。一个个急诊血气分析、急诊血常规、凝血功能,真的是分身乏术,当我们医师开出医嘱,弱弱地跟她说,蓓蓓又有医嘱了,蓓蓓一边咳嗽,一边用沙哑的声音说:我干不动了。这是我听到的出自蓓蓓的鲜少的“抱怨”。但是依旧没有放弃,依旧不停的奔跑在病房里…….
黄丽,我们神经内科一个聪明灵动乐观的医生,感染新冠病毒后,第二天就返回工作岗位,爱人也是心血管医生,家里7岁孩子反复发热,无从顾及,都说双医护的孩子早懂事,真把他当成大人了,体温4-5天反复,伴有咳嗽,带来医院拍片,有肺部感染,需要住院,办好住院手续后又回到科室收病人,一边默默的流泪,很是自责…..
科室感人的事情很多,护士长,神内大管家,事无巨细;曹老师,科室目前为止少有的几个“阴”,我们的后勤保障;小姑娘们,一个个带着阵阵咳嗽的“宝娟嗓”,穿梭在病房……
特别喜欢陈奕迅的孤勇者: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心血管内科 陈海霞 2022年12月29日文】
两周的时间,科室护理人员饱受疾病的折磨,几乎全部倒下,体温低于39°的护理人员仍然坚守岗位。最困难的时候是只有二人顶下了一整天的班,一人多岗。那时,病房里几乎都是危重症患者,基础疾病多,年龄大,特殊时期又无人陪护,经常性抢救,这也加大了我们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心内科护士长潘晓丹,她是一名工作上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的优秀党员。她顶着高烧,依然替大家坚守了数个白天黑夜,二线值班室成了她四天四夜的临时驻地,吃住全在医院,不曾回过一次家,让我们生病的同志回家好好调养休息。党员罗艺玫同志三次电话要求从北部医院回科帮忙,护士长都极力反对,要求她在那边好好顶着,安慰道科里没事,我们再难也必须顶下,不要多想。
【力洋分院 叶萍萍 2022年12月29日文】
因发热诊室的开放,好多发热、感冒病人源源不断,尽管做好个人防护刘海松医生也不慎中招,连续低烧三天、中了“刀片喉”的他三天未进口一粒米饭,甚至连喝一口牛奶都要疼,因同科室好多同事都中招,在休息一天后果断回归岗位,让那些同样中招的同事也能有休息的时间,他心里记得其他医护人员的苦,却忘记了自己也是一名患者!每看完一个病人,刘海松都要向椅子后方伸个懒腰,用这种方式缓解身体的不适,他深知疫情工作不容松懈,时常加班到很晚,,看到他那满眼血丝,好多病人心疼这位好医生。
为了更好的服务病人,隋雪婵医生毅然抛下丈夫和两个女儿,选择住在医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劳累工作,隋雪婵也不幸感染新冠,全身酸疼、发热、咽喉疼是她的明显症状。但是,想到同科室几个小后生也因感染后全身虚弱,作为“老大姐”的她果断让她们休息,不间断的接诊,实在熬不住的她直接躺在了拍片床上,在下个病人到来时又马上投入战斗。
世事艰难,愿我们彼此温柔相待,携手走向春暖花开。
供稿:宁海县第一医院
视频:杨博文 张吉 葛超
编辑:张吉 葛超
审核:冯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