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寒衣 于 2024-4-2 09:53 编辑
春节过后,田野里绿意盎然。阮瑞科钻进一个番茄大棚,看着金黄的花,碧绿的果,眼中星光闪烁:才一天没来,就这么大了! 2024年,是阮瑞科投身农业的第三个年头。此前的二十年,他都生活在大连,以总经理的身份,管理着工厂里几十号人。如今,他却是宁海县立新特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整日操心着920亩蔬菜基地上的“农事”。 这一切,对他而言,是曾经“想都没想到的事”。
走进农场,纯属意外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19年。 那年五月,阮端科接到电话——父亲生病了,他立马从东北飞回宁海,送父亲去上海动手术。看着老人满头的白发,他一阵心酸——曾经强壮的父亲,也到了需要人照顾的年纪。想到此,他往大连拉来一帮员工,到宁波开了家公司。 原想着离家近,可以工作家庭两不误,谁料到2021年年底,父亲的肺部又出现问题,于是再次送医。出院后还得按医嘱,每隔21天,赴泸复查。 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阮瑞科知道自己责无旁贷,但这么一来,他就走不了了,干脆待在老家,陪伴父母。自己的朋友圈,也从客户、员工、朋友,转变为家人、亲戚、邻居。 也正是在此时,亲戚王叔走进他的视线。 关于王叔,阮瑞科略有耳闻。王叔是个能人,在地方上混得风生水起,几年前,还接手了农场,生意越做越大。邻居们每次提起他,总要由衷赞一句“了不起”。 可在王叔口中,阮瑞科听到的,却是另一个版本。 “王叔告诉我,经营农场,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容易。拿销售来说吧,工业领域,客户比较精准,专业性也强,但农产品是针对大众的,完全是隔行如隔山。”阮瑞科说。 王叔的农场位于长街,离阮瑞科家不远,600余亩的盐碱地适合种小番茄。2018年,一名技术员来到农场,摸索着种起音乐小番茄,几年下来,技术日渐成熟,种出来的小番茄亦酸甜可口,风味极佳。 但好吃是一回事,能不能卖出去,又是另一回事。 “外地小番茄都是半生里熟就投入市场的,适合存放,同时量大,售价低。而我这边却是熟后再摘,味道好,但没几天可以放。”眼瞅着小番茄一批批地成熟了,又一批批地烂在地里,王叔心痛不已,只得奔过来,托阮瑞科想想办法。 碍不下面子,阮瑞科应了下来。他跑到上海、杭州的蔬菜市场,试图走传统渠道,结果发现,难就难在运输上。 “他的亮点是‘口感好’,但要想口感好,必须等小番茄成熟,但这样一来,运输又成了问题。”阮瑞科说。 传统方式不行,阮瑞科把目光转向网络。他在朋友介绍下,联系了两个专门做微商的团长,拜托他们在微信群里试着卖卖看。 “起初,我也没抱多大希望,结果第三天一大早,很多团长开车过来拿货,这热度,‘哗’的一下,就爆发起来了。”阮瑞科介绍道。 很快,小番茄受到带货达人“白猫瑾长”的关注,还上了她的公益直播间。在宁海网络界的助力下,音乐小番茄的大名,迅速传遍了宁海朋友圈。到最后,团长们要拿货,只能拼手速了。 种地其实蛮有意思的 小番茄的爆红,让阮瑞科意识到传统市场之外的另一种可行性,也令他对农业,产生了莫名的亲切感。 阮瑞科认为,与传统市场及电商相比,社区团购兼具二者的优点,既能实现面对面销售,又便于信息传播,同时当日采摘当日到货,让蔬果的“鲜味”从枝头直达手头。更让他欣慰的是,自己可以跟团长们建立一种朋友关系,“这种销售模式,更像邻里之间的交易。”他说。 阮瑞科告诉记者,自23岁离家后,他就一直在工业领域打拼,老家虽在农村,但自己从未关注过田里的作物,种的到底是稻是麦还是韭菜,也是一头雾水,为此还闹出不少笑话。 而在替王叔卖货过程中,他经常在农场转悠,看着蔬菜、瓜果一天一个样,就觉得,原来种菜也蛮有意思的。 另一边,小番茄的火速“清空”,也使王叔对阮瑞科产生了一种信任。他再次找上阮瑞科,打算把农场托付给这个年轻人,希望农场能在他的经营下,不断壮大,农户们也能通过这个农场,富起来。 “当时头脑一热,我就接过来了。”阮瑞科笑着说。纠其原因,一来,是父母身体每况愈下,自己必须守在身边;另外,他在这次销售中看到了商机,想换个轨道,闯出一片天地。 就这样,阮瑞科在2022年,正式成为一名农场主。 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生活习惯的改变。 首先,是父母的衰老,使他更关注农村、农民,以及自己今后的生活质量。 “在农村,大多数是老人,他们其实很可怜的。一辈子抚育子女,等儿女们长大了,又像候鸟般纷纷离去,把父母落在了老家。”阮瑞科感慨道。为了年老后,不再重蹈老一辈的覆辙,他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 在大连,养狗、聚会、喝酒,一度构成阮瑞科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日常。这几年,他戒了酒,每天坚持跑步,一天到晚泡在农场,昔日白皙的皮肤日渐黝黑。 他甚至还收养了两只猫、一条狗,白天跟着主人巡视农场,晚上承担起看守、捉鼠以及抓蛇的职责。 在阮瑞科眼里,农业是有生命的。他举了个小番茄的例子:你种下去,看它慢慢抽出芽来,再开花、结果,果子又一天天变大,慢慢转色,这种期待,简直跟守护自家的娃,没什么两样。 阮瑞科手机最显眼的位置,放了个气象APP,临睡前,他要瞄一眼,起床后,还得再看一遍,他还恶补了化学、地理等常识。他说,干农业,生物、天文、地理都得懂一点,要是太冷,有些作物就不能种。而去年种过的土地,须深耕翻土,洒上有机肥、益生菌,才能抑制有害的病菌。 对于每一位造访他农场的客人,阮瑞科都会端上当季的作物,再直勾勾地盯着对方的嘴巴,问一句“好吃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他就情不自禁地咧开嘴,笑了。 “只有自己知道,从一开始到最后,我花了多少心血,注入多少灵魂。”阮瑞科说。 用工业的理念管理农业,需要不断适应 通往农场主的路上,没有始终是一帆风顺的。 阮瑞科刚接手时,合作社里的农户,绝大多数是五零后、六零后,人多主意多,再加上年纪大,观念时常发生碰撞。 同时,他还发现,工业与农业之间,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原先在工厂时,客户能给多少订单,他会进行相应的投资,后续只要工艺、质量得到认可,他就可以量产了,接下来每月回本多少,全在可控范围内。 但农业不一样。阮瑞科再次举例小番茄,他说,小番茄种下去,明年的市场会怎么样,是不可预料的;期间还有虫害、气候及人工失误,都会造成减产、品质。到最后上市,还要看全国市场形势,当年市民消费水平等。所以一整年,都要在不可控的过程中度过。 但浪越大,鱼越多。这些挑战,反而激起了阮瑞科心中的那股劲儿,他决定,走精品路线。2023年5月份,阮瑞科收购了农场的全部股份,又从大连、宁波的公司中,抽调年轻员工,负责销售、管理、研发。此外,还赴台湾引进3名技术人员,负责种子研发。 农场最忙时,有120余名员工,“怎样管理”也是个难题。 “农民干活普遍是散放的,执行力较差,工厂的4S、5S、6S,他们哪能适应得了啊,只能是人管人。”阮瑞科说。为此,他借助开会、谈话等,慢慢扭转农户的观念,同时又安排责任到岗,让人员管理一步步规范起来。 这种“精细化管理”,在彩虹瓜的开发上,很快显现成效。 彩虹瓜,是一种红黄相间的高档礼品西瓜,口感酥脆,深受市场青睐,可难就难在,彩虹瓜在南方很难种植。阮瑞科想打破这个壁垒,他在大棚里拴上绳,再把瓜蔓固定在绳上,随后,人工授粉、掐花,从常规的一藤四瓜,精减为一藤一瓜。 产量少了,质量却上去了。彩虹瓜成熟时,正逢浙江精品西瓜评选比赛,阮瑞科的产品摘得金奖,当年,宁波市共捧回四个金奖。 农场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技术指导、质量把关、配套扶持等。尤其是胡陈乡政府,更是全程跟踪、查漏补缺,这也使得阮瑞科扎根农业的信心益发坚固。 与此同时,更多荣誉涌了过来。农场陆续斩获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省低碳农场、省数字农业工厂等称号,音乐番茄连续两年获评宁波精品番茄选推金奖,2023年实现销售700余万元,其中参与“共富大棚”的农户年均增收5万元。阮瑞科参加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头雁”培育项目,并获评“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我要搭建平台,让更多农产品走向全国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阮瑞科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愈发重了。与朋友聊天时,他反复念叨着,“我如果不做得好,就不行了。” 2023年,他再次投资 100多万,购入大型设备,又新增了大棚、地灌。硬件升级完成后,他又注意力转向数字化农业,计划通过手机,来检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及光照、风向等,再一步步实现操控灌溉,向工业化管理靠拢。 近期,他准备搭建平台,把有志于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培训成高素质的新农人。此外,还想把宁海的农产品,按自己的质量标准,通过平台销往全国,让长街的蛏子、胡陈的洋芋、双峰的香榧为更多人知晓。 “这几年,经常在网上看到各种吐槽,说工作难找啊,乡村衰落啊,但只要换个思路,总会有办法的。”阮瑞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能走进农村,投身农业,用数字化、商业化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