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从立秋开始,就渐渐进入了秋季。虽然感觉还是那么酷热,然而中医专家指出,外环境中已经逐渐有寒气产生,根据天人合一的原则,从立秋开始,就要逐渐开始以“养”为主的保健原则,饮食上多酸少辛,忌寒凉、受冷,而拔火罐等治疗由于容易引起寒气入内,也要谨慎进行。<br/> <br/><strong> 睡眠调整:早睡早起</strong><br/> <br/> 专家表示,从立秋开始,气候由热转寒,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的代谢也开始向阳消阴长过渡。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br/> <br/> 首先,秋季的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夏季人容易心血难安,睡眠不安稳或多梦、易醒,而秋季由于阳气容易泄漏,更要注重睡眠的调整。早卧能顺应阳气的收敛,而早起则可以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秋冬季节的呼吸道病变大有裨益。<br/> <br/><strong> 食补原则:多酸少辛</strong><br/> <br/> 秋主收,在食补上要做到用酸补之,而辛能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要尽可能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适当多吃一点酸味果蔬。此外,秋天还会产生燥,可适当食用如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还应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大有帮助。<br/> <br/> 另外,秋季也是肠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因此要特别注意卫生。体质较差的可以吃一些预防性的中药,如板蓝根、马齿苋等煎剂,对肠炎、痢疾的流行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br/><strong> </strong></p>
<p><strong> 防止秋泻:多喝酸奶</strong><br/> <br/> 经常感到肠胃不舒服,消化不良的人在秋季容易发生腹泻。预防这种情况应该多喝乳酸菌奶,但不能是冰酸奶。乳酸菌可以分解鲜奶中的乳糖而产生大量的乳酸,使人体肠道呈酸性。这种酸性环境可抑制腐败菌在人体内的产毒作用。同时乳酸菌奶中所富含的乳酸菌还具有清理肠道、促进消化的作用,从而保护肠胃的健康。<br/> <br/> 秋天不单是肠胃疾病易发的季节,同时也容易患上其他疾病。治疗这些疾病的有些药物对食道和胃黏膜有刺激性,服后可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保泰松等,如需要服用这些药物的话,选择在餐后或就餐中服用为好,胃中有食物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 <br/> </p>
<p> <strong>运动康复:不宜拔火罐</strong><br/> <br/>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如果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准则。而且适当的运动锻炼,还能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但切勿搞得大汗淋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即可停止,此时能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身体较健康者,应从立秋起就尝试冷水浴锻炼。<br/> <br/> 要特别提醒的是,由于秋季容易外感风寒,导致很多关节、颈椎、脊椎、腰椎有病变的人出现腰酸背痛等症状,不少人青睐于用拔火罐等方法抽出体内的寒气。但中医专家指出,立秋以后拔火罐不宜多进行,尤其是一些体质比较虚寒者及老年人,否则外环境中的的寒气容易随着治疗过程进入体内,反而会加重原有的症状。另外,喜欢在装有空调的健身房里运动者以及常游泳者,也最好不要拔火罐。而在针灸时,也要注意防止寒气入内,尽量不要开空调,并把风扇的风量开到最小。<br/> <br/> 由于天气转凉会使腰肌劳损、棘间韧带损伤等疾病的症状加重,原本并不明显的痛症会一下子暴露出来。建议立秋以后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竹席、藤席等要替换,或者在上面垫层毛巾被等作保暖。睡觉时要盖好被子,以防止腹部着凉,年轻人则要少穿露背装、露脐装,尤其不要光脚穿凉拖,以防“寒打脚上起”。 </p>
<div id="divFrom" align="right">来源:<span class="main"> 健康863网 </span></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3 18:46:3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