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健 于 2011-9-22 17:17 编辑
回帖之道:潜龙勿用
一开始,我自诩贵宾,有熟客待帖之感,心欢脸笑,可惜有时难免受人冷场。而新人新帖,并非全都知根知底,也就无知性可谈。以后,即使假以时日,等到清楚他(她)的文风,知道原来的面貌,懊悔起当初跟帖与回帖速度太快要承受非议,如果和了我心情也算庆幸了。这大概也是常人的性情吧?估计都差不多的。
网络上的论坛建在虚拟服务器中,但帖子、言论却是活生生的面孔在背后指使。有些是词非达意,有些是风花雪月,有些是一时笔误,有些是故弄玄虚,有些难免欺诈、恶意、嫉妒、怀恨、甚至是诅咒,当然更多的是阳光灿烂和真金白银。倘若不了解背后的人怎能就字释意?怎能谈其目的和其所为?
如此再这样多管闲事,四处跟帖,好坏通吃,便有逞能之嫌了,即陪了时间,损耗精力,又会背负“冤枉”和”不情愿”。假设这样,就得先去了解作者,了解人文,了解他(她)所坚持的,对于文学即人学来说,特别需要注重的。
知人非一日之功。
比如我通过几年时间了解在线创始人“天上人间”先生他是在还原一个真实宁海,这是在线论坛的实质,一位女作家曾经赞美过。多年前,给一位北京的青年音乐家在宁海推广为家乡创作的歌曲,我们观点一致,不谋而合。
比如我几年前了解寒衣斑竹老家在西溪,因为水库选择移居,带着深厚的思乡怀恋之情,她的“采薇”难为斗米折腰的印象实是丈夫气概,也难忘为我有过的“失落”专门撰文说友。
我还从“朽木”老师对待同是宁中工作“月色”老师的仗言中了解到另一位人士的磊落风貌。
我从搜狐博客和论坛中解读“庸星”先生坚持为文与为人的概况。
我从“阿丢”兄弟处读到击节叫好读到为数不多精彩绝伦的文言评论。
当然我还从一位网友中看到针对我人身的“调侃”与“嬉闹”,尽其能事,如蚊如蝇,无孔不入,有过厌之恼之恨之的伤感。
于是,时间教会我,应该学会珍惜福分,应该学会回避哪些事情?回避哪些人?一些事情一些言论在对方接受范围内去说说无妨,如果不是这样,就应选择规避,就应选择远离,就应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的谋略和胸襟。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某些人勤于写作,四处发帖,却连别人的一句话都承受不起,闷闷不乐。某些人技巧用尽,虚假伪作,却连一句公允话都难入耳,仿效而已。某些为人比较老三,三两涂鸦,一身潦倒,鼻子插葱装起象来,很难诚化。
还是让时间去验证吧,两年,三年,五年,更远,可以淘浮萍,汰渣滓;可以寻金子,找阳光。真做到这般雅致,何乐不为?真做到这份洒脱,太虚神气何处不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