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客服电话:0574-65520000
搜索
楼主: 降龙十八掌

[曝 光 台] 停电啦!晒晒今天收到的宝贝

  [复制链接]

533

主题

5339

帖子

548

积分

Lv.3 平民

Rank: 3Rank: 3

积分
548
在线时间
1586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文中所言灸法,除明言“灼”、“烧”外,均指艾条温和灸。

(1):指直接灸,多用于治疗疑难顽症。古人非常重视直接灸,认为大病顽疾,非直接灸不愈,在临床上大量使用。因较痛苦,现在很少使用。

(2):脓坏是指灸疮发。正常情况下,直接灸穴位一周左右,灸痂下面开始出现白色分泌物,但这不是脓,只要保持灸痂部位干净,十几天之内就会愈合。为预防感染,每天用艾条在灸处灸几分钟或艾炷灸1-3壮,效果更好。

(3):“邪风”是指各种急性传染病,包括各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霍乱等.而治疗急症是灸法的强项,古人云:“灸为救急”。古今大量医案证明灸法治疗各种急性传染病疗效卓著。在急性病发作的初期进行灸治,可迅速解除高热、疼痛等症状,遏制病情的进展,调动身体的防御力量来抵御外邪,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传染病发病前进行防病灸,灸大椎、风门、中脘、神阙、足三里等,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4):历代许多针灸名家都认为热症宜灸、热症贵灸,对于急性发热的病人,灸大椎有很好的退热效果,但对久病阴虚低热的病人则应慎用灸法。

(5):灸风门穴对卫气虚弱、怕风畏寒及风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6):神阙是人体最为奇特、最为关键的一个穴位,它是人身之根,“脐通五脏”,是强身健体的要穴,通治百病。灸肚脐治疗各种急性腹泻效果神奇。

(7):艾卷温和灸治疗疖肿、毒虫咬伤、外伤感染及顽疮溃疡疗效神奇,灸患处或经络上的阿是穴。

(8):凡肺病应灸肺经及前胸任脉诸穴。

(9):后背心区心俞等穴位能温阳活血通脉,治疗各种急、慢性心脏疾病。

(10):直接灸肝俞能治疗由于肝脏气滞血瘀引起的黄疸、两肋刺痛及各种肝病。

(11):中脘为强身要穴,灸之能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12):腰眼为经外奇穴,能温暖肾脏,振奋肾阳,能利水消肿,亦治疗各种肾病。肾俞穴也有同样效果。

(13):天枢穴能枢转脏腑之气,治疗由于气机升降失调引起的大便不通。

(14):中极穴通调水道,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小便失禁及癃闭。

(15):关元穴是强身要穴,培补元气,治疗女子带下,宜多灸常灸。

(16):至阴穴是治疗胎位不正的有效穴。艾炷知热灸或艾卷灸均可。

(17):隐白穴治疗崩漏,艾炷知热灸或艾卷灸均可。

(18)身柱为小儿保健名穴,通治小儿百病,极细的艾绒做半个米粒大小的艾炷,知热灸3壮.。须灸1-3个月,方有明显效果。

(19)周楣声先生治疗一位病危乙脑患儿,连续灸百会穴3昼夜,转危为安。因此他说“火力须要充足,作用不能中断。听来不值一钱,用之足当万贯”。

(20):有资料记载,用艾条温和灸患处治疗骨结核、淋巴结核,有很好疗效。

(21):谢锡亮教授用直接灸肝俞、足三里治疗乙肝数百例,疗效卓著。

(22):气虚者,常灸气海。

(23):灸膈俞治疗各种血液病,“血会膈俞”。

(24):灸太冲治疗肝气上逆引起的易怒、烦躁、头痛、肋痛等。

(25):灸涌泉治疗肾阳虚引起的下肢冰冷。

(26):阑俞为奇穴,治疗急性阑尾炎,宜早灸重灸,以愈为度。

(27):百会提一身阳气,治疗阳气下陷引起的神疲及眩晕,治疗各种脑病。

(28):直接灸上星穴,治疗额窦炎、鼻窦炎及各种鼻炎。

(29):直接灸曲池穴,治疗各种过敏性皮疹。

(30):灸关元可以急救各种休克特别是失血性休克。

(31):脑卒中,也称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和脑出血。灸百会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出血时可止血,梗塞时可活血化瘀。发病时迅速灸治,及时遏止病情的进展,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极大的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32):用艾灸治疗各种机会感染,如腹泻,咳嗽等,疗效显著,这方面的报道很多。

(33):癌症患者无论是否手术与化疗,如果常灸中脘、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等保健穴,培补身体元气,健全免疫系统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则能防止癌细胞对健康器官的侵蚀,甚至逐步剿灭清除体内的癌细胞。

(34):足三里是长寿名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直接灸、温和灸均可。

(35):人体经络有一个特点:任何穴位只要给予足够的刺激,就会激发经气并引起经气的全身流行。所以历代针灸名家都提倡“取穴精简,火力充足”。就一般保健来说,温和灸首选神阙,直接灸首选足三里.

(36):古人云:“灸者,久也”。意即灸法健身,要不间断,常坚持,效由久生。这是由无数人实践得出的经验,弥足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主题

5339

帖子

548

积分

Lv.3 平民

Rank: 3Rank: 3

积分
548
在线时间
1586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灸法直论


  《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经文上说:

  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流传后世,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则,以使它永远流传,永不泯灭,容易使用而难以忘记,就必须使其条理分明,建立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开表里层次,确定人身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脉和阴阳内外的规律。为此首先创立一部针经。

  圣贤慈悲之心,使后世百姓蒙受无穷恩惠,实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业医者之恩师楷模。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1万

帖子

-490

积分

Lv.0 乞丐

积分
-490
在线时间
793 小时
发表于 2013-1-23 20: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降龙十八掌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主题

5339

帖子

548

积分

Lv.3 平民

Rank: 3Rank: 3

积分
548
在线时间
1586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这是因为“灸疮流脓”是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感染发炎”是局部元气虚弱的情况,就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受伤是很难愈合的,而为其施以足够的化脓灸后,伤口愈合是十分迅速的。西医如果没有亲眼看到,是绝对不会相信的。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和“主统血”,重灸中脘穴,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但是,必须一次灸透,倘若只灸一两百壮就停止的话,各种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伤口就会化脓两三个月而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然而,如果灸后两三天伤口不化脓,就属于元气极度虚弱者,应慎灸。

  古贤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平常人通常将“针法”与“灸法”通称为“针灸”。比如人们常说:“有病可以去扎扎针灸。”其实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虽然针灸都是源自“经络学说”,但治疗范围、方法和效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区别罢了。

  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里,非灸、爇(ruo、音弱,点燃的意思)、熨不能以达。”

  明·李梴《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其实,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具有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通气血、宣经活络、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主题

5339

帖子

548

积分

Lv.3 平民

Rank: 3Rank: 3

积分
548
在线时间
1586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神医名医对灸疗的赞誉

1.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用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唐.孙思邈

2.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

――宋.窦材

3.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

――明.李梃


4.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热病得火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热益之义也,实病得火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病得火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所以灸法不虚人者。以一灼谓一壮。以壮人之法也。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谚云"火有拔山之力"岂虚语哉。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灸矣。

                 ――明.龚居中

5.灸能散寒除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

――明.张介宾

6.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温,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驱百种病邪,起沉疴之躯为康寿。

――明.李时珍

7.痰饮痞积,等证宜灼艾。凡胸腹中有痰饮,有积有痞,或胀或痛,或酸或嘈,或吐或泻,一二证,时止时作,经年不瘥者,急须猛意以图全愈。毋候他日别病相加,掣肘莫措.然治之之法,则灼艾先而药石饮。盖灼艾之功,远逾草根木皮万万也。灼艾后,唯第饮食为首务,不可饕餮厚味,致伤胃口。

――清.吴仪洛

8.隔物灸不如着肉灸。

  
――近代.赵辑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主题

5339

帖子

548

积分

Lv.3 平民

Rank: 3Rank: 3

积分
548
在线时间
1586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艾灸药辛温,归肝、脾、肾经,内服可治疗宫寒,痛经;外用能灸治百病。艾灸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等非凡的疗效。
  艾草燃烧后,其特殊的对人体有益的药用成分,比如有解热止血作用的苦艾醇、苦艾酮,还有抗自由基增强免疫力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的艾叶油等等,都会挥发出来,借着热力,可以很好的渗透入皮肤肌肉深层的经脉中,与此同时,艾草燃烧会产生特殊的波长和频率的场,就象我们平时理疗用了红外波一样(只是红外范围太大,没有集中作用于穴位,因此效果不如艾灸明显),在其作用下,把因寒而造成的冻结,淤血都化掉,同时很好的改善局部的经络和穴位的共振状态,使微循环状畅通,气血供应增加,从而达到除旧迎新,治病强身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疾病。从中医来说,特别对风寒湿痹、脾胃虚证、气滞积聚、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外感表证、咳嗽痰喘等疾病有较好疗效。
  从西医来说,主要治疗以下疾病:
  1、内科病症:如感冒、腹泻、支气管炎、呃逆、慢性胃炎、胃下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中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
  2、外科病症: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扭伤、骨关节炎、慢性前列腺炎、疝、痔、直肠脱垂、放射反应等。
  3、皮肤病证:如带状疱疹、白癜风、斑秃、银屑病、冻疮、神经性皮炎、鸡眼等。
  4、妇产科病症:如子宫脱垂、习惯性流产、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5、五官科病症:近视眼、麦粒肿、老年性白内障、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内耳眩晕症、颞下颔关节紊乱症、复发性口疮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主题

5339

帖子

548

积分

Lv.3 平民

Rank: 3Rank: 3

积分
548
在线时间
1586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神奇的植物-艾

艾性味苦,辛,温。《本草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入脾、肝、肾经。”

艾气味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作为中药临床常用来治疗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如成药艾附暖宫丸。艾叶炒炭有止血而不留瘀之功,可用来治疗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如名方胶艾汤。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艾叶烟薰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防疫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五月初五端午节各家各户“插艾蒿,熏艾叶”的习俗。
然而,现在广泛应用,受到人们追捧的是把艾叶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祛病强身。《本草纲目》对艾灸的灸材—艾绒有专门的论述,曰:“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艾做为中药材有很多用途,如果用于艾灸则特别强调要用陈艾,也称熟艾,因为艾叶具有生用则寒,熟用则热的区别,所以日常艾灸要选质优的陈艾绒作原料才有好的疗效。

那就让我们看看艾的四大主要功效吧。

1) 温经散寒


艾叶具有苦辛二味,苦辛能宣散,有温通调补之力,故能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在经脉中流行,依靠“气”的推动。由于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因素,都可影响气血的运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滞,热象不明显的疾病,都可用温通气血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还说:“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灸法正是应用艾燃烧发出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因寒所致的气血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2)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环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疾患,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可以缓解各种痛症。

3)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也有类似的记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危重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急救,如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4) 祛风湿,止疼痛

现代的人们,尤其是白领职业人群,常年生活在空调房间,缺乏户外活动,极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寒而产生疾病。俗话说:“百病从寒而起。”寒湿逼入脏腑,寒凝阻络,就会造成很多病痛,如胃脘痛、月经寒痛、四肢凉痛、腰酸背痛、头颈挛痛等。艾灸可以直接将留存于脏腑中的寒气排出体外。如果体内寒气严重的人,灸时可感到有一阵阵的寒气从手心、手指间、足心处排出体外,这种神奇的作用是任何药物所无可替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主题

5339

帖子

548

积分

Lv.3 平民

Rank: 3Rank: 3

积分
548
在线时间
1586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太乙神针临证录》养生灸法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而且亦早已用于治。治已乱的临床医疗中,由于效果显著颇为医家所乐用,而且也多为医家所欢迎。因此,余蒙师传授之养生灸,迄今已五十余年,作用相当广泛,不论是用于保健,还是用于治疗疾病,确有意想不到之效果。因此,现将其作用原理,适应证详述于下:

养生灸的主要效能,就是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原理] 养生灸之所以能够起到保健和疗疾之作用,主要是能培补真元。强壮阳气。阳气为人身之根本,阳气旺,犹若丽照当空,万物有生发之机。倘若阳气衰败,犹若阴霾满布,万物枯亡。正如《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说:“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阳气固密,营卫调和,而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肾阳充足,能推动整个机体,气血的循环运行。是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也就是所谓的“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所以,阳气与人的衰老和疾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阳精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谓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衰,而养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补阳气,益其真阴。所以,能够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之寿命延长。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此灸法又多以气海,关元为灸之主穴。此二穴,又皆为任脉之俞穴,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交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故灸此温热之气,能直达精宫以助元阳。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也可以说,是周身阳气之源,源足及支流长也。《针灸大成》说:“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犹子午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和之以见浑沦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督相通,乃温热之气循经温腹暖背,通达周身,循经不息。因此,灸关元,气海,以回元阳,救绝续命。道家倡之意意守丹田,亦即元气归根之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主题

5339

帖子

548

积分

Lv.3 平民

Rank: 3Rank: 3

积分
548
在线时间
1586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生死一阳牵


基本上所有的病都是本气致病.
什么是本气?本气就是元气.
先天的阳气,元阳.
所有疾病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变.
具体在人身上,首先就表现在在哪一部分(元气有变的地方)受损伤


就算有些病是受外因的伤害,但是很多年都搞不清楚是哪有外邪,或者是哪一种外邪伤害了元气,最后归结到他目前的证候啊,首先建立、巩固他的后天。脾胃为后天之本啊,五脏皆禀气于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通俗地讲就是你首先让他吃得下饭,他才有抵抗力。

保护少阴经的那个元阳,元气不要走散.
治病的大法主要就是这么两点
古人有个形象的比喻,脾胃如釜,就是把脾胃比作是灶台上的锅,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就是锅下的火,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和水,火力不够,这个水和食物怎么样才能熟得了?所以到最关键的时候,要照顾锅底之火。保护少阴经的那个元阳,元气不要走散  
  
脾属土,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四逆汤是回阳的,补肾阳,所以就是补火生土!中气伤犹可救,肾气伤,这叫做:拔阳根,从根拔起,生命终结


人的元气也是一样,从出生时,他的元气就是浑然一体的,但是因为先天的东西和后天的东西又有所区别,而且两者互为其根。比如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而且根据五行的理论,脾属土,土能够生万物,其它四行(脏腑)啊都受它的灌溉,如果在中间这块出了毛病啊,脾胃不能够健运,那五脏就失养了,最后还要归结到后天之伤,损及先天之阳,动摇了生命的根基

通俗讲: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
阳气就是人身的太阳

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从养生治病的经历来看: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治病用药切切不可伤阳。所以古人云: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阳气。


《傅青主女科》有一段话,治疗大出血之后怎么样来挽救,原话是“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虽然不能马上生出来,但是一旦阴损及阳,阳气一散,这个人生命就终结了。你看他虽然病的非常厉害,只要有一丝阳气不散,这个就可以救。所以在看病的时候有个格言: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总结:
诸病皆是元气受损 生死关头救阳为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主题

5339

帖子

548

积分

Lv.3 平民

Rank: 3Rank: 3

积分
548
在线时间
1586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0: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人的阳气与疾病

不管你的表里内外,四肢关节,五官九窍,五脏六腑,不管哪一个地方,只要阳气不到位那就是病。也就是说,除了一些意外损伤,绝大部分病的病因是由于阳气不足所造成的。
  
  
什么是阳气?就是我们身体的元气,是最先天的能量,是生命的根本,所以,我们也把人能够活多长时间称为阳寿。就是说,阳气耗尽了,人的生命也就没有了。 或许这是真正的我们得病的根本原因——阳气或者是元气的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户端|浙公网安备案 33022602000116|宁海在线 ( 浙B2-20200368

关于我们|电话:0574-65520000 ,GMT+8, 2024-6-15 10:55 , Processed in 0.108741 second(s), 26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0-2015 NHZJ Inc.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819844444  邮箱:admin@nhzj.com
 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电话:13819844444  邮箱:admin@nhzj.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